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问题解决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

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个体的智力与动机
智力通常包括记忆、思维、想象、推理能力等,这些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智力发展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通常情况下,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有助于问题解决,取得成功。

相反,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问题解决方面比较困难。

个体的动机状态和动机水平同样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果。

就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效度内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据此产生的研究发现被称为叶克斯-多德逊定理,从一定程度上证明此结论。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间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问题的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问题解决的
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相反,如果问题的呈现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难度。

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

问题表征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

而功能固着则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惯用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这些观念在面对讯息万变的问题情境时就会阻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而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班杜拉提出的,这是针对学习动机而提出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

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答: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往往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等。

我国颁布的《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但是一名教师是否真的具备从事教育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化。

何为教师专业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上。

在现代这个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教师的地位一再被撼动。

比如之前我就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是某贩卖假币的团伙制假币的水平极高,而他的头目却是一位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无业人员。

被问及是如何掌握制造假币的技术的时候,他居然声称全是自己在网上一点一点学的。

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也不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可是,他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时代不是只有学校才可以教会知识。

那么,作为教师又该怎么办呢?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自己全部的知识技能。

教师必须要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进行不断地学习和专业化提高,以此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变化。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教师要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的素养。

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
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因素。

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

教师的专业情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它是教师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

以上就是对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而为何需要对教师提出“专业化”的概念?我认为不仅有以上现实的考虑,同样我国有着优良的教师传统。

早在唐代的韩愈写的《师说》中就有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教师所存在的意义。

江泽民主席也曾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的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全局。

”因此,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必须以“教育为本”,必须以一代代勤思考、
敢创新的时代新人为后盾。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标实施的二十一世纪,教师的责任也就越发显得任重而道远。

过去那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渴求。

教师必须在新形式下,努力打破传统,勇于创新,不断学习,自我发展。

并且教师专业化的概念还与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

教师劳动具有与其他职业非常迥然的不同。

首先,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优势一门艺术,需要通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它。

其次,教师劳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不可能是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去塑造他、要求他。

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机敏性,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同时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举手投足间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可能这些影响在老师看来本来就是无意识或无含义的,但是在处于模仿期的学生看来都是具有意义的。

最后,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教育的结果是人,教育的产品最终也是人。

从转化为生产劳动的效率来说与其他职业比要慢很多,因此也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谚语了。

其实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还是教师行业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来分析,还是教师教育效果的时间效率上分析,教师专业化都是一条势在必行的路子。

总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

也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
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