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体会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体会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体会
2011-08-25 20:54:32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互联网已
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大量的事实说明,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舆论引
导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带来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局限,新闻监管对象空前膨胀。传统舆
论的传播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和组织实施,其他人员难以进行。所以,从监管角度看,只要管
住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就可以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而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
是信息的发布者。我国目前有3亿网民、6亿手机用户,博客作者达1.62亿,从某种意义上
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传播者。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舆论
监管的难度。

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政府
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是我们思想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阵地。
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非常关注。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前往人民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
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
问政于民。这一切都将促使广大群众更多地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
在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
在:

片面理解网络,缺乏相应工作机制。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或不屑于通过网
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
声音,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络民意也是虚的,不用理会,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
若罔闻,反应缓慢,没有对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的工作机制。

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一方面认为网民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觉得无所谓。
有的充满猜测、谩骂、荒诞低俗、比较偏激,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
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是统
计学意义上的群众的平均抽样,连随机抽查的客观性都没有。如果这样的声音不能得到正确
引导,可能会误导社会,丧失舆论主动权。

跟不上传媒发展的速度,疲于应付。一方面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对话”方式和业态发展,对
其应用和管理,赶不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
过滤失真信息、主动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一味删帖,一味封堵信息,放弃了主动驾驭新兴
媒体的职责,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的几项重点工作
在从事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笔者摸索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传统新闻媒
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
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
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影响力。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相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互联网管理多头进行、责任不明,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建立网络阅
评制度,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阅评,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
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实行论坛版主实名制,重点版块发帖先审后
发;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收集研判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上舆情并
及时处置;落实有害信息处置制度,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规范查处流程,发挥整体效能,
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人才和队伍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需要既懂技术、更懂新闻传播的复合人员。然而,目前网管队伍中懂技术的多、知新闻的少,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很好地预防。一方面要多渠道引进既懂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人
员,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新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制管理。与各大网络加强沟通联系,成立应急响应领导小
组,建立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制度,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
导网上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
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网络舆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将其
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
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旦遇到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及时启动对应级别预案。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