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癫痫

癫痫

第一节癫狂概述癫狂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病以精神抑郁,友情淡漠,沉默痴呆。

语无伦次。

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一、沿革1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

2 《难经》详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

3 明代以前,癫、犴、痫同时并称,直到明代王肯堂首将其详细分辨4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本病闽“气血凝滞脑气”所致,创“癫狂梦醒汤”治疗本病,开创从瘀论治本病之先河。

二、病因1 七情内伤:情志内伤,可致胆气不平,心胆失调;气郁痰结,阻塞心窍;或郁火冲心犯脑,或血行凝滞;或痰瘀阻滞,神机失用而成本病。

2 饮食失节:聚湿生痰,痰气郁结;或痰火内盛,上扰心神,而形成本病。

3 先天不足:禀赋不足,脏气不平,阴阳失衡,不能互相维系,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偶遇触动,则气机逆乱,神机失常而发本病。

三、病机l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情志抑郁,痰气上扰,气血凝滞。

癫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久则心脾耗伤,气血不足。

狂证多因痰火上扰。

心神不安,久则火盛伤阴,心肾失调。

2 病位:主要在心肝(胆),涉及脾(胃),久而伤肾。

3 病理性质:初起多属实证,久则虚实夹杂。

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气郁为先。

4 病理演变4.1癫与狂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2虚实之间转化:初病多实,久则正虚。

四、辨证论治治疗原则1 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

畅达神机。

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或者以安神定志为主。

2 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

调整阴阳。

五、证治分类1 癫证2 狂证1 癫证1.1 痰气郁结证1.2 心脾两虚证1.1 痰气郁结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胆星、郁金、菖蒲。

1.2 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2 狂证2.1 痰火上扰证2.2 痰热瘀结证2.3 火盛阴伤证2.1 痰火上扰证治法:清心泻火,(镇心)涤痰(醒神)代表方:牛铁落饮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胆星、贝母、橘红、竹茹、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二冬、丹参。

2.2 痰热瘀结证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代表方: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定狂逐瘀汤(大黄蟅虫丸)加减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柴胡、香附、青皮、桃仁、赤勺、丹参。

2.3 火盛阴伤证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常用药:川黄连、黄芩、生地黄、麦冬、玄参、阿胶、生白勺、人参、伏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

第二节痫病概述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又称癫痫、羊痫风。

一、沿革1 痫病首见于《内经》,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2 宋金时代,对本病的发病机理阐述较深刻。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

3 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

”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4 《医学心悟》创定痫丸治疗本病。

5 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二、病因1 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

2 先天因素:痫病之始于幼年者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

如胎在腹中,母受惊恐等。

3 脑部外伤:跌仆或难产,瘀血阻于脑窍,使神志逆乱,遂发癫痫。

4 其他:或因六淫之邪所干,或因饮食失调,或因患它病后,均可诱发癫痫。

三、病机1 基本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风阳内动,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2 病位: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肝、胆、脾、肾。

3 病理性质: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

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风阳痰浊,蒙闭清窍,流窜经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

4 病理演变: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久发耗伤精气,可致心肾亏虚,心脾两虚,痰瘀凝结,形成痼疾,可致神情呆滞,智力减退。

四、治疗原则宜分标本虚实1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顺气.平肝息风,通络镇痉.宁心安神。

开窍定痫。

2 平时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睥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3 病情驟急,来不急煎药内服者,可先用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

五、证类分治1 风痰闭阻证2 痰火扰神证3 瘀阻脑络证4 心脾两虚证5 心肾亏虚证1 风痰闭阻证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茯苓、陈皮、丹参。

2 痰火扰神证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当归龙荟丸)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牛、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菖蒲、麝香、当归。

3 瘀阻脑络证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地龙、僵蚕、全蝎。

4 心脾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5 心肾亏虚证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第三节癫证医案一、王季儒医案二、刘炳凡医案三、吴圣农医案一、王季儒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 2 验案徐某,男,16岁。

初诊:1972年10月5日。

主诉(代主诉):患者于1972年8月中旬,因有不如意事,致精神呆滞,不语,常一人面墙而立。

其父亦知医,曾予服药多剂未效而来门诊。

诊查: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辨证:此系抑郁不舒,气滞痰凝,清窍被阻所致。

治法:豁痰开窍,镇肝降逆。

处方:生龙齿25g,牡蛎25g,天竺黄10g,矾郁金10g,九菖蒲10g,清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胆南星10g,朱砂1.5g(冲服)。

礞石滚痰丸两付布包同煎。

二诊:前方连服5剂,精神正常。

原方去礞石滚痰丸,嘱其再服3剂停药观察。

3 评析《灵枢·癫狂》曰“癫疾始生,先不乐。

本案患者表情淡漠,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常一人面墙而立,为癫证早期表现。

癫证之发,多因忧思过度、郁闷不舒、气结痰凝、心窍被蒙所致,所谓痰迷心窍者是也。

《今日内科临床》归纳本病病机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挠于脑,癫病乃作”。

说明病主要在于肝、心、脑。

然痰气交阻当为根本原因。

正如王肯堂说:“痰迷为癫,气结为痰也。

”故治疗癫证应以祛痰为要,盖痰去则神清。

本例之治,即以重剂豁痰开窍,效专力宏,使心脑神清,兼用镇肝理气降逆之品,而使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而病速愈。

1 医者简介刘炳凡,1910年生。

湖南省汨罗市人,中医研究员,曾任全国血防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医学会湖南分会顾问组副组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

16岁拜长沙名医柳缙庭为师,1933年悬壶长沙等地。

长于中医内、妇、儿科。

学验俱丰。

著有《脾胃论注释》(执笔卷下) (该书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执笔刘河间、朱丹溪)。

主编《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一、二、三集,主持研究“古汉养生精”,获全国中成药“健康杯”金奖和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金奖。

2 验案谌某,女,12岁。

因黑夜外出受惊,卒不能言,静卧2日夜不醒,不言,不食。

服药无效,远程请诊。

见患者呆若木鸡,侧卧不动,手冷握拳,脉息微弱,呼之不应,口噤不开。

急取陈艾,作成艾炷,隔姜灸两鬼哭穴(在两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线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

)灸2壮,患者皱眉伸手,灸3壮,张日出声,呼痛,灸4壮,出汗坐起,口已开,喊要稀饭吃,神色已和。

给沈氏六神汤加减:朱砂0.3g,拌茯苓10g,法半夏5g,橘红5g,胆南星3g,旋覆花10g(包煎),远志3g(炙),鲜石菖蒲叶5g。

5剂而愈。

3 评析本案患者因大惊卒恐,以致神无所归而气乱,痰浊内生,蒙闭脑窍,而成癫症,表现为不醒、不言、不食、不动、口噤不开诸症。

刘氏详审病因,细析病机,采取“急则治其标”,以化痰涤痰开窍醒神为法。

此案之治,妙在隔姜艾灸鬼哭穴。

《千金方》云:“鬼哭穴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

”因取此穴以开窍醒脑,宣通经络,乃急则治标。

果然灸后,张日出声,坐起口开,声色已和,再以六神汤中加远志一味合菖蒲、茯苓开窍醒脑以宁神。

方中朱砂镇静安神,再用法半夏、橘红、胆南星、旋覆花、茯苓、远志、鲜石菖蒲叶等化痰涤浊之品,使痰浊去而脑窍开。

此案深显刘炳凡先生独特的诊疗技巧。

1 医者简介吴圣农,1914 年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2 验案黄某,男,58岁。

1963年11月4日初诊。

去年春节后,家属发现患者神志呆滞,经常无意识地东张西望,喃喃自语,内容重复而荒谬,有时久久面壁而立,不言不动,有时则傻笑不能自制,饮食不知饥饱。

原会弹琵琶,现在连“上海”二字也不知其意,并出现向人讨债等荒谬行为。

诊见患者面部表情淡漠,行动语言迟钝,偶吐少量涎沫,面颊虚浮无华,脉濡缓,舌淡胖,苔薄白腻。

处方:黄芪(炙)12g,当归9g,陈皮6g,白术9g,茯苓9g,佛手花6g,厚朴花6g,广木香9g,淡干姜3g,丹参12g,石菖蒲9g,越鞠丸9g(包煎),姜竹茹9g。

服7剂无效。

追问病史,患者多年来,怕冷,且有多尿、滑精等症。

此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湿从内生。

法当温,肾以健脾,所谓“离照当空而阴霾自散也”。

3 评析本案为吴圣农治疗癫证验案之一。

本例癫症类似于老年性痴呆。

初用理气解郁、益气养血法,而效不佳,后因抓住怕冷、遗精、多尿等肾阳虚衰的本质,改用温肾健脾、化痰开窍法,则诸症自除,一如常人。

值得注意的是,二诊中将“反药”附子与半夏同用,乃因患者阳虚内寒,故首选附子温阳散寒,因其呕吐涎沫,且脉濡缓,舌淡胖,苔薄白腻,显属寒湿之痰,非半夏不能除。

二味反药相配。

其力更强。

历代著名医家如朱肱、王好古等,常二药合用以起寒湿阴证痼疾。

当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刘源(高晓山指导)完成的“明清以降129家医案中十八反的临床应用”一文,共集案例20 313个,其中应用反药者88人(占总医家数的68.22%),共载反案486个(占总案例数的2.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