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瓶碎米荠
(一)基本信息。
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名称
通用名:壶瓶碎米荠
商品名:虎耳金
2. 来源:学名、拉丁学名,动物和植物应包括产地、食用部位、形态描述、生物学特征等资料、品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微生物应包括来源、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征、菌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资料。
学名:壶瓶碎米荠
拉丁学名: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
产地:湖北恩施
食用部位:全株可食
形态描述:壶瓶碎米荠为多年生草本,地下茎明显.茎起立或弯曲。
上部常有分枝,高20~100cm,全株光滑无毛。
单叶互生,纸质,长4~13cm,宽5~14 cm,肾形或近心形,掌状脉,边缘具锯齿,基生叶偶有1~4对小叶:叶柄长2.5~12cm,具不明显的翅。
基本扩大呈叶耳状,不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无苞片。
花萼卵形,长5~6 mm,宽3~4mm;花瓣白色,具网状脉。
宽倒卵形。
长8~10mm,宽5~8m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雄蕊6枚,近等长,花丝基部稍扩大.中部4枚长5mm,侧生2枚长4mm,花药长卵形.长约2mm;雌蕊柱状,柱头明显,光滑无毛,长5~6mm。
长角果,线形,长2~4cm,粗约2mm。
果梗长1~2 cm,直立或斜展。
种子椭圆形,褐色或黄色。
长约1.5mm。
无翅。
生物学特征:壶瓶碎米荠属十字花科碎米荠属,多年生草本,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湖北交界的壶瓶山一带,喜欢冷凉气候,主要生长于海拔800~1400米的溪边。
花期4~5月,果期6~7月。
操作方法:单叶互生,肾形或近心形,掌状脉,边缘具锯齿,基生叶偶有1~4对小叶。
花萼卵形,长5~6 mm,宽3~4mm;花瓣白色,具网状脉。
宽倒卵形。
长8~10mm,宽5~8m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
长角果,线形,长2~4 cm,粗约2mm。
种子椭圆形,褐色或黄色。
长约1.5mm。
壶瓶碎米荠的野生情况:通过调查,目前壶瓶碎米荠的野生分布情况主要在壶瓶山一带,包括湖南石门县壶瓶山镇一带和湖北恩施市附近地区。
壶瓶碎米荠的种植情况:通过多年的栽培研究,壶瓶碎米荠的种植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栽培的地区有湖北恩施市郊一带和浙江湖州地区。
根据统计,恩施的盛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栽培面积有150亩,浙江湖州地区的人工种植面积有20亩左右。
壶瓶碎米荠种植方法:壶瓶碎米荠属十字花科碎米荠属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
人工栽培条件下,一般8、9月份育苗,10月份移栽。
移栽前整地,将壶瓶碎米荠幼苗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进行种植。
11月份进行大棚覆盖,来年3、4月份采收。
(二)研发目的和依据。
1. 研发目的
作为新资源食品,壶瓶碎米荠可以丰富人民的饮食文化。
壶瓶碎米荠是一种野生蔬菜,属十字花科碎米荠属,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湖北交界的壶瓶山一带,当地居民经常采食。
将壶瓶碎米荠申报为新资源食品,目的是为了推广栽培壶瓶碎米荠,让该蔬菜早日走向老百姓的餐桌,丰富人民的饮食文化。
作为植物新种,国内有多家单位在进行壶瓶碎米荠的研究,由于大家对壶瓶碎米荠的认识不一,所以对壶瓶碎米荠的教法也大相径庭。
通过调查,湖南农业大学吴永尧教授称之为恩施碎米荠,华中科技大学称之为碎米荠,湖北民族学院丁莉教授称之为堇叶碎米荠,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称之为遏蓝菜等。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
称之为壶瓶碎米荠,该名字于2008年从分类学的角度对外公布,2009年被国家植物志电子版所接受,因此,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壶瓶碎米荠是最科学的命名。
鉴于大家对该植物的叫法不一,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规范,通过对该植物进行新资源食品申报,有利于统一大家对壶瓶碎米荠的叫法。
壶瓶碎米荠作为我国特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将其推广栽培和深加工,一方面可以丰富人民的饮食,另一方面,也可以给种植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有利于适合栽培该植物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瓶碎米荠对硒有超富集能力。
在土壤硒含量为12mg/kg时,植株平均硒含量在1000mg/kg以上,富集系数非常之高,远超其他植物,因此被称为植物中"聚硒之王"。
2. 依据和研发背景
2.1壶瓶碎米荠是一种十字花科碎米荠属的野生蔬菜,该植物在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壶瓶山一带有发现并被当地居民食用。
从2004年开始在浙江湖州地区小规模栽培并食用,至2009年开始规模化栽培并食用,未发现食用者有中毒或者其他不良后果。
由于该植物是植物新种,且仅在湖南湖北交界处和湖州地区有食用习惯,根据新资源食品定义,壶瓶碎米荠属于新资源食品。
2.2壶瓶碎米荠的食用历史情况。
壶瓶碎米荠是我国特有的野生蔬菜,分布于湖南湖北交界的壶瓶山一带,通过调查,湖南对壶瓶碎米荠的食用人群主要集中于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的自然村,如大洞坪、黄壤坪和壶瓶村等,当地居民经常做火锅菜食用,湖北省的食用人群主要是在恩施市双河乡的鱼塘坝周围的居民。
从2008年开始,壶瓶碎米荠在浙江湖州地区开始规模化栽培,当地居民有有食用。
在调查过程中,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未发现食用壶瓶碎米荠后有不良作用。
发现食用时间主要是在冬春季节,食用目的主要是作为蔬菜食用,每餐食用量无特殊限制,一般在每天每人200克左右。
(三)工艺研究。
1. 壶瓶碎米荠栽培技术
1.1壶瓶碎米荠常规种植
壶瓶碎米荠属十字花科碎米荠属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
人工栽培条件下,一般8、9月份育苗,10月份移栽。
移栽前整地,将壶瓶碎米荠幼苗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进行种植。
11月份进行大棚覆盖,来年3、4月份采收。
对温度要求。
壶瓶碎米荠喜欢冷凉气候,适宜温度在15至30度。
对光照要求。
壶瓶碎米荠对光照没有特殊要求,光照3000LX以上都可以生长。
对土壤要求。
壶瓶碎米荠对土壤没有特殊要求,土壤pH值5.5至8.0均可生长。
1.2 壶瓶碎米荠管理
壶瓶碎米荠的管理是重要环节。
大棚栽培过程中,大棚内湿度大,温度较高,容易遭受病虫害。
因此病虫害防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尽可能进行物理防治,使用农药防治时,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1.3 壶瓶碎米荠的采收
壶瓶碎米荠植株一般长至300克左右,可以采收,采收时,用刀子从根部将地上部分割掉放入采摘框中,注意将黄叶和有病虫害的叶子去掉。
1.3 壶瓶碎米荠的保存
采收后的壶瓶碎米荠,洗净泥巴、去除黄叶和病虫害叶子后,一般保存在5度左右的冷库中,保存时间不超过15天。
1.4壶瓶碎米荠作为新资源食品---是一种健康蔬菜,全株可食,和食普通蔬菜一样。
(四)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急性毒性:壶瓶碎米荠干粉0.0 5g每天灌胃雌雄小鼠,均无异常表现。
根据食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壶瓶碎米荠属实际无毒。
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通过将壶瓶碎米荠植物干粉对大鼠90天喂养结果看,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生物学差异,从而判定壶瓶碎米荠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
(五)国内首家研究富硒壶瓶碎米荠的企业
盛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经过近10年的不断努力与深入研究,攻克了天然超聚硒植物——野生壶瓶碎米荠的人工栽培种植,实现了壶瓶碎米荠这一超富硒植物的规模种植。
通过生物萃取技术,从富硒壶瓶碎米荠植株体内萃取出最适宜人体吸收、利用的生物有机硒——天然植物有机硒,硒含量高达4500mg/kg。
天然植物有机硒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纯天然可溶解于水的有机硒,可以和任何食用原料搭配,可加工出富硒食品、富硒饮料。
更可以作为保健品的硒元素添加剂,具有强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
盛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有着广泛的联系和深入合作,已经拥有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公司的研发团队现有生物化学博士2名,植物栽培硕士2名、生物学硕士3名,工商管理硕士1名,技术顾问(教授、博士)6名。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和湖州师范学院生物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国疾控、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
组建了专家顾问团队,5名专家顾问有4位博士。
自2011年初起,公司累计投入各类研发资金近2000万元。
历经一年半不懈的努力,公司已经拥有的技术和能力:
●壶瓶碎米荠的人工栽培技术
●壶瓶碎米荠的富硒栽培技术
●壶瓶碎米荠的富硒无土栽培技术
●富硒壶瓶碎米荠的有机硒提取工艺
盛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首家规模化萃取、生产与应用天然可溶性植物有机硒的专业化公司。
将为全国72%的缺硒地区、近10亿缺硒人群、亚健康人群、3亿慢性疾病人群送去健康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