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学论文大全

美术教学论文大全

美术教学论文大全 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 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 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结合本人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 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 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 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 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 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 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 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 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 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建立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 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 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 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 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何其相似,教师一点学生即可理解。 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范文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种能力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 但由于中学生有升学压力,他们常常把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而忽略了美术课;家长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也只看考试成绩,更让学生觉得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好了,而忽略了兴趣爱好。 怎样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了一个难题。 通过几年对美术教学的亲身实践,我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这门学科。 从两个方面说起:1、教师应端正态度,不要认为教的是副科,就任学生学或是不学。 课前要认真备课,不断给自己充电,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有一桶水。 所以,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拓展知识,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2、教育学生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美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表现文化。 ”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绘画。 例如:八年级第1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远古的岩画、唐代的仕女图,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岩画狩猎采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简陋的工具材料,描绘出原始社会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 从一个侧面使我们大致了解到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唐代周眆的《簪花仕女图》则描绘出宫廷贵族女子日常生活的场面。 贵妇的衣料华美艳丽,反映出唐代纺织技术的发达程度,精美的首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以及画家绘画技巧的娴熟。 从而总结出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所以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美术,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其次,教学要有层次,从简单基础讲起,让人人参与。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画画,而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就像他们刚开始学写作文,千言万语,理不清头绪。 这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更多的绘画语言,从最基础的学起,一点一点积累,积累的绘画语言多了,自然就能画出好的画。 有了完整的作品,才有成就感,才能增强他们绘画的兴趣,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 只有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美术课堂,才能感染到整个班级都喜爱这门学科,达到美术教学的作用。 作为老师,骄傲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让学生超越自己。 如果一开始就讲得很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绘画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掉。 所以我习惯从初一教学的时候,把他们当作小学生,从线条、图形讲起,逐渐深入、循序教学。 我还精心选择了几类常用的简笔画教学生,看着那些很少画画的学生提起画笔,聚精会神地画,我的心中无比快乐;他们画完后脸上洋溢的笑容,也让我无比欣慰。 这样一来,我的学生都会画画,相互影响,带动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做到人人动手。 最后,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自信的人最美。 自信,可以让一个人的能量完全释放,发出最大的光芒。 初一年级的美术,需要同学们大量的绘画,也是学生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时候。 这一学期他们若对美术感兴趣,将会把这种兴趣延续到初二、初三,甚至影响他们一生。 多给学生鼓励,尤其是差生,他们接受知识慢,而且羞于表达,往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盖起来,迟迟下不了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