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 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 “集合体” ,
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 以来的区域
差距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 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
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 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
素。

一.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乃
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 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 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
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 1995— 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 县国内
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 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 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 ),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 差距进行分
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 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一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 ,反映
了 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一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
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 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
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一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
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 之二的差异
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 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
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 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
响较为显着;而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其他三个经济 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对于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
差异的影响相对来说不够显着。 因此,
不仅要关注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差异的存在, 更要关注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
差距的存在。详见表1:

表1:
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1996

中原城市群
年份
(
%

豫北经济区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 ( % 黄淮经济区经济区之间

(% (
%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地区工业化实现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工业化实现 程度最高
的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各省辖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 额的提升幅度远高于豫
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同时,中原城市群制 造业内部领先的是以非农产品为原
料的轻工业,表明这个地区已形成门类众多、分工齐全 的制造业体系,而这正是制造业在一个地区聚
集的前提条件。因此,河南省各地区制造业 已向中原城市群开始聚集。同时,也正是这一情况形成改
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差距持续扩 大。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部门构成
1.
对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分解

我们对河南省的地区差距进行按产业的结构分解, 分析研究各产业部门的不均衡分布
与增加值份额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情况。而基尼系数 1⑴(Jini coefficient )的一个重要
性质就是它所具有的总收入差距在不同分项收入差距之间的可分解性。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
GDP由3项收入构成,那么基尼系数也可以分解成 3
部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考察不同分 项收入下

的收入差距以及各种收入来源对总差距的贡献份额。

为此,对基尼系数进行按产业分解。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将历年河南省GDP分为3个分项。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并将 18 个省辖
市历年的GDP也分为3个分项,即当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二步:将历年18个省辖市的f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计算每项增加值来源 在总的f分
项收入(河南省第f行业的增加值)增加值中的比重。

第三步: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增加值的集中率。
第四步:计算总基尼系数 G它是三次产业增加值集中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各产 业增加值
占当年GDP勺比重。

根据上式,还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增加值对当年河南省基尼系数的贡献百分比。各产业
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仅受到其自身分项基尼系数大小的影响, 而且还受各产业增加值份额
的影响,我们利用上述公式对河南省 1996年一2005年间数据进行测算处理,结果如下表
2
:

表2:
基尼系数分解测算表
总基尼系
C2 C3

1996
1997
1998
1999

年份
C1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从表2看虽然河南省的基尼系数比较低,但在 2005年已经接近,这说明目前河南省
的整体地区差距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第一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 多数年份
持续小于总基尼系数,这说明第一产业是促使总体差距缩小的因素;第二产业在 1996年一1999年
以及2005年的集中率水平大于总基尼系数, 而在2000-2004年小于总基
尼系数,说明第二产业在1996年一1999年以及2005年对地区差异起着“促增”作用,而 在
2000年一2004
年对地区差异起着“促减”作用;第三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多数年份持 续大于总基

尼系数,说明它对总体不平衡起着扩大的作用。

第二、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远远超过第一产业, 可见河南省的地区差距主要是由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引起的。
2.
基尼系数的变化分解
为了进一步探寻区域差距上的变化,可以用对基尼系数对地区差距的变化分解为三大

部分。经过计算,我们得出1995年一2005年间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集中效应
和综合效应,如下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效应
时 间 结构性效应 集中效应 综合效应 G变化
1996- 1997
1997- 1998
1998- 1999
1999- 2000
2000- 2001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2004
2004- 2005
从上表3观察分析,导致河南地区性差异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性效应。
当前,河南省的整体地区差距还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这种“相对平均”的状态 说
明地区差距虽然明显存在,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发展过程 中可以
不去给予过多地关注。并且,这种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要素的合理 配置的。

因此,河南省可出台改变目前结构性效应的政策,继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比
重。这就需要紧紧抓住加快工业化这个关键,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