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与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与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与失业问题
失业是困扰各国政府的普遍性社会问题,理论界虽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对失业问题还远远没有认识清楚。

从生产者行为和劳动者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工资水平可以由市场机制自行决定和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存在不均衡状态,如果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失业问题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日益严重。

关键词:失业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劳动者行为雇佣劳动
在凯恩斯之前,西方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和其它商品市场一样,也可以在市场机制神奇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工资水平的自动调整实现供求平衡,他们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神话,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非自愿失业的政策主张。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货币主义学派的崛起,西方经济理论界流派林立,凯恩斯学派与非凯恩斯学派并存,对劳动力市场及失业问题的认识也是各执一词。

我们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市场?是否存在均衡点和均衡机制?工资水平能否由市场自发调节?这些是我们必须搞清的问题。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工资与就业
这里所谓自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无限丰富,即生产资料的可供应数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量相比较,前者大于后者,因此任何人既可以给他人提供雇佣劳动以获得收入、也可以自己取得或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获得收入。

这一条件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分析人们可以在以下两种生产方式进行自由选择时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与工资水平:自己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或受雇他人进行生产。

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料我们以土地为例。

由于每个人所拥有或可能拥有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因此付出一定量的劳动所能生产的产品产量不同,即表现为耕种不同土地的人们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同;每个人由于自身的体能、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劳动熟练程度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人耕种同样的土地,也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效率。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每个人自己生产或受雇他人生产都有不同的劳动生产效率。

任何一个人是选择自己生产还是受雇他人,取决于两种选择的实际所得多
少。

根据收入极大化定理,一个人提供雇佣劳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付出等量无差异劳动T*的实际工资支付大于等于其自己生产的最大实际所得W’。

其中,i从1到n),ηi为自己从事i商品生产的效率,Pi为i商品的市场价格,为总体物价水平,W为提供雇佣劳动的货币工资。

因此提供雇佣劳动的最低保证工资是:。

由于个人所能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各种产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每个人自己从事生产的最大实际所得W′是不同的,有高有低,因此每个人提供雇佣劳动的最低保证工资也不相同。

将最低保证工资按从小到大排列并计算累计雇佣劳动供给量,即可得到雇佣劳动供给表。

如表1所示。

如果将作纵轴,L作横轴,把与L的各个对应值在坐标图中描点连线,即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SL,劳动供给函数为增函数。

如图2所示。

从生产资料(土地)所有者—雇主角度来看,有两方面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实际工资水平,若越低,雇主只能雇到低效率、低水平的劳动者,使用一定生产资料的产出水平较低;较高时可以选择使用效率较高的劳动者。

二是在生产资料投入量一定时,劳动的边际产量变化规律。

由于合理要素投入量的范围位于第Ⅱ生产阶段,此一阶段的边际产量MP是递减的,即(MP)’L<0,雇主对雇佣劳动的最佳需求量决定于:增加单位劳动增加的收入(MP·Pj)等于增加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W),即MP·Pj=W,其中W为货币工资,MP为劳动的边际产量,Pj为雇佣劳动所生产产品的价格。

上式两边同除以总体物价水平,得到。

在Pj、、MP一定的条件下(雇主决策时这三个量是已知量),由于(MP)’L<0,MP 随劳动投入量增加而递减,因此也随劳动投入量增加而递减。

以作纵轴、劳动数量L 作横轴,把随劳动投入量L递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系中以曲线dL描述,dL曲线就是雇主对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曲线,即雇主对雇佣劳动的需求曲线。

如图1所示。

在雇佣劳动市场上,单个雇主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水平反相关,整个市场对雇佣劳动的总需求由各个雇主需求总和构成,因此市场对雇佣劳动的需求总量与工资水平也成反相关的关系,劳动需求曲线DL右下方倾斜,劳动需求函数为减函数,如图2所示。

在每一个人可以自由获得生产资料、自由选择自己生产或受雇他人的条件下,雇用劳动市场可以在供求平衡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市场机制自行决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由供求均衡决定,如图3所示,即由递增的劳动供给函数和递减的劳动需求函数之间的均衡点决定。

实际工资水平若高于均衡水平,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有较多的人放弃自己生产而进入雇佣劳动市场),工资水平下降并趋于均衡点;实际工资水平若低于均衡水平,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即有较多的人离开雇佣劳动市场而选择自己生产),工资水平上升并趋于均衡点。

由于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生产和受雇生产之间自由流动,非自愿失业是不存在的,市场机制可以调节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及失业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质的变化,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将不可能选择自己进行生产,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雇主的雇佣下进行生产,他可以有选择雇主的一定自由。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资本论》)。

“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资本论》)
别无选择的自由劳动者,要维持自己生存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他只有向雇主出卖劳动力或劳动,依靠雇主支付的工资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商品。

由于自由劳动者必须提供劳动给雇主,所以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即劳动时间)不再与他在生产中的劳动生产效率有任何关系,而完全取决于他对商品消费和积累的效用函数、劳动负效用函数和雇主支付的实际工资。

由于商品效用函数递减、劳动负效用函数递增,由劳动支付定理(劳动的最后负效用强度小于等于劳动成果用于消费和积累的最后效用)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自由劳动者的劳动供给量与实际工资水平反方向相关。

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供给函数表现为劳动供给量是实际工资水平的减函数、而非增函数。

这是由生产方式的不可选择性决定的。

这里有几个工资底线需要说明:生存保障工资。

即实际工资的支付额必须保证雇佣劳动者生存的最低水平。

一旦实际工资低于或等于生存工资,劳动供给将趋于无限大,它意味着只有付出超过劳动负效用极限的劳动量,才能维持生存。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只能促使自由劳动者联合起来或非联合地进行暴动、抢劫或者说革命。

这一实际工资底线也可称为社会安全工资或最低生活保障工资;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

“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应当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

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是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

” (《资本论》)它应当包括维持劳动者自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资本论》)、劳动力的教育或训练费。

每个自由劳动者都要维持自己的劳动力、都要养育子女,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都要不断学习或接受训练。

当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再生产工资水平时,他也必须增加劳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