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北省是科教大省,但技术创新意识、科技人员数量及结构及科技创新投入均存在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观念、人才、资金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标签:技术创新整合资源集成技术创新湖北省是全国科技大省,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好,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汇集了一批精英人才。

高科技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科研成果数量及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科技创新效果欠佳。

一、湖北省是科技大省,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大省的地位不相符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2005年省内拥有85所普通高校,56个科研院所,汇集了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和行业学科带头人,其中有52名两院院士,居全国前列。

2005年湖北每10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为177人,专利授权量达3860项。

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最大光谷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

从武汉“中国光谷”走出的信息产品,目前占据了国内光纤光缆市场50%的份额,“武汉?中国光谷”国内国际享有盛誉。

湖北有着雄厚的创新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强,近几年来,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均在700项以上,约有四分之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

但从科研成果数量来看,湖北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从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差距更大。

导致湖北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至今,湖北的名牌、拳头产品屈指可数,与先进地区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湖北的家用电器产品发展是产业发展的缩影,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均被外省知名大集团兼并。

高新技术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总量的比重,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条重要的标志,而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规模和效益上,均与科技大省的地位有差距。

目前,湖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了2680家,2007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9.1 %。

高新技术年产值超过10亿元只有武钢、神龙、NEC、凯迪、冠捷、邮科院、海尔等15家,86.5%的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城市。

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方面,除激光产业在国内具备优势外,其他高科技产业优势并不明显。

二、湖北省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1、技术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及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当前由于湖北省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企业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经费普遍不足,更乐于投资扩大规模,而搞有风险的技术开发。

从政府和有关部门来看,存在着支持、服务不够的问题。

现行体制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一些地方和部门,急功近利,注重当前经济指标,忽略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对基层和企业创新工作不热情,服务工作不到位。

2、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建设质量不高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全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机构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5位,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只有13家,占全国总数的4%,远远落后于上海、山东、江苏等省市。

企业技术中心质量不高,缺乏创新能力。

从建设水平看,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大多数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二级单位,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多,绝大部分企业技术中心不具有超前3-5年的开发能力。

2003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22项,而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所获发明专利早在2002年就达到了1488项。

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中,获得发明专利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4。

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整体效应,造成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质量水平不高。

3、科研人员数量、结构及研发的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因素湖北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

据对163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统计分析,职工总数为67万余人,技术中心总人数为27700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为5689人,占20.5%;专家和博士人数为1244人,占总数的4.5%;博士只有261人,所占技术中心总人数比例不到1%。

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

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造成的条块分割,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体制困难。

湖北科研人员的地域结构和行业结构存在问题。

科技人才多集中在武汉市教学、卫生及科研单位。

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84482人,其中高等院校38579人,占总数的45.7%;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1631人,占13.8%;工业企业34272人,占40.5%。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科技人才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研发投入水平偏低。

以武汉为例,200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仅有23.9%的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活动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为2.1%,约1/3的企业不到2%,远低于国际上认为有竞争力的8%的水平。

与国内企业海尔集团8.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6.19%的水平相比较,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湖北省科技创新对策分析1、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的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但政府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政策、服务及导向作用上。

某些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导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企业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牢固树立,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次,企业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要克服企业长期以来强调“量”的扩张的冲动,将主要资源用于“做强”,即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湖北是科研大省,科技教育基础雄厚,高校、科研机构林立,但科技人才多集中在教学、卫生及科研单位,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逐渐调整人才分布结构,另一方面,要立足现状,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各自优势,形成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集成技术创新的局面。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联合开发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三方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率。

企业通过内部及外部创新要素集成,能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寻求对技术创新中的关键要素集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联合体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形成在湖北目前特定人才结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立足省内,拓展国内及海外创新资源。

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区域、行业创新资源。

开展国内及国际合作推进企业集成技术创新,大范围、跨领域进行国内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和集成国内及国际性的创新资源。

探索与国内及国际产学研机构进行战略联盟。

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推动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

3、强化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湖北大中型企业虽经过多年发展,但仍然有部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工程技术人员流动频繁,具有研发能力人才的不多。

而非国有企业以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工程技术人员在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湖北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缺乏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多数企业因缺乏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致目前创新不足。

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

企业决策层必须以全新的人才观念和聚才方式,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以贡献大小、效益高低作为分配的基础,形成培养与引进人才并用、重在用好人才的机制,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科技创新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少研究开发的财力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支持。

由于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位一体的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要继续提高科技投入比例,应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于技术含量高、收益回报率高的技术创新成果给予重点扶持。

同时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政府对高技术企业,即使是小企业,只要它们业绩及增长潜力不错,就应给予它们上市发行额度,以利这些企业证券市场发行股票,逐步让证券市场代替政府成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金融部门要全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扩大技术信贷规模。

同时,技术创新成果的实施应取得风险投资资本的支持,通过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资本的结合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对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

在法国,政府每年通过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ANV AR)向中小企业提供大量无息贷款,资助额占每个资助项目总费用的50%。

项目成功后,企业返还全部资金;政府还对实施新技术的企业给予减免50%的税收,以提高企业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

这些举措,不仅能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难题,而且帮助吸引风险资本的进入,利用风险投资机制这种“孵化器”的功能,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1、张会新:论政府在解决国企技术创新资金问题中的作用,全球品牌网,2006、62、中国统计信息网,武汉科教人才优势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2007-10-15(该文章为赵作斌教授主持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SJZDKT2007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