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在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
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的时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无法回避的新环境,习总书记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
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
技术高度融合。这一重要指示,是着眼时代战略制高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发展提出的要求。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与网
络技术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以求与时代同步,
产生最佳教育效益,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和落实方向。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两个相伴而生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
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而“互联网+”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角色地
位的根本性改变,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环境的局限性被打破,面对广袤无
垠的知识海洋,知识的获取模式更契合学生认知需求,教育主客体的概念逐渐模
糊,地位趋于平等。
(二)消极的态度看待网络
在面临网络时代到来时,有许多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思想准备和深入的调查
研究,只是强调危害性,片面的把网络当作德育工作的障碍,而没有认识到信息
网络是代表现代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行动上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在
网络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腐蚀
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的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思想信息、学
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
络信息鱼龙混杂。据有关调查,一些不法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消极的、不良的思想
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侵蚀。
(四)互动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以老师为知识中心的呈现方式,教育主体
和教育客体的互动模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
视角从“求量”过渡为“求质”,即从注重受教育者能接受多少知识,转变为注重知
识中如何汲取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中有益的知识,注重学生的感官教化、思维
养成、行为引导。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对策分析
(一)抢占网络战场新阵地
一要守好阵地,不断增强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一味禁、
堵、排斥中解放出来,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好大学生意识形
态阵地的守望者、捍卫者。二要把好主动权,牢牢把握网上斗争话语权,多层次、
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正确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能“网”
住学生思想。三要打好主动仗,盯死反动言论、盯住噪音杂音,做到关键时刻不
失语,让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存在,在原则和是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引导学生
正确看待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性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匿名性,行为者在网上发布和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可以不承
担责任,使得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逐渐增多。面对这种复杂的思想教育环境,要
培養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这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给
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理念,更要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线下面对面与学
生深入交流引导。
(三)让思想插上网络的翅膀
“网络”与“思想”不对接,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思想是媒体的内
核,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要结合学生
的年龄特点,用清新方式传递思想,积极适应网络运作模式和传播规律,有机植
入时代元素和技术因素,将真理真实真情的力量融入视觉语言。
(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魅力
网络的沟通方式就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求教育者具
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现出在线教育不可取代传统教育的精神
内核。教育影响力与教师个人魅力成正相关趋势,拥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老师,
在网络上与学生积极讨论,无形中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会吸引那些对教师的
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认同的学生。教师在教育领域越权威、人格魅力越大,乐于
接受老师意见和对老师产生共鸣的学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