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4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No.4
2001年10月 JournalofFosh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Oct.2001
文章编号:1008-018X(2001)04-0041-05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
巩湘红
(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标准便是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而提出的。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动态对等”论必须考虑的问题。关键词:动态对等;语域分析;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比如美国当
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翻译理论当中,结合信息论和符号学的知识提出
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在他的定义中,“所谓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
等语把原语中的信息复制过来,首先是在含义方面,其次是文体风格”(周仪、罗平,1998)。他
的“动态对等”论用一句话就是“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奈达提出了四个原则:(1)忠实于原文的内容;(2)译
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3)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4)译文将用于什么样的
环境(周仪、罗平,1998)。奈达的这四个原则使人们很容易想起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语域的
划分,语域分析自然也是探讨奈达的这一“动态对等”论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将从这一角度结合实例来证明语域分析是实现等效翻译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何谓语域(Register)
关于语域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并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域是指
语言随着使用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不同的语域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特点。例如通常在正式的场合要使用相应的正式语言,在非正式的场合则要使用相应的非正式语言。
如果非正式的语言用于正式的场合或反之,就会给人以不得体、不协调的感觉,有时甚至会
产生异常的效果,这在语言学上称为“语域的混淆”(秦秀白,1987)。
收稿日期:2001-06-03作者简介:巩湘红(1971-),女,湖南长沙人,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讲师,现为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域使用的场合或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说话者(theaddressor);(2)受话者(the
addressee);(3)主题(subjectmatter);(4)交流形式(formofcommunication),即书面语或
口语。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就决定了该使用哪种语体。
为了具体说明语言使用的场合和文体风格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两个小男孩在家门口打架,打输的一个哭叫道,“GetoutofitorI'llbashyournosein!”这时孩子的妈妈走过来耐心地对孩子说,“Youshouldhavesaid‘ifyoudon'tleaveme
alone,Ishallnotberesponsiblefortheconsequences.'”妈妈的这句话是合乎语法的,对孩
子说粗痞话进行教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这套语言此时却很难行得通,因为它不合情景,混淆了语境。“Sb.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consequences”使人不禁想到政府声明、
游街示威等等的警告或是最后通牒,它用在一个又气又恼的孩子口头上只能让人不知所云。
反倒孩子自己的那句口头语(尽管是不礼貌的)适合了当时的环境,是贴切得体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得体的语言是和语言使用环境相协调的,是在这一环境里具有最有效的交际功能
的语言。
至于语域变化的范围,语言学家们通常把语言分为几种不同的变体,如下图所示:(郭著
章,李庆生,1996)
slang
(Hyperinformal)spoken…written
informal…formal
familiar…polite
(
regional…(standard
dialect)speech)elevatedEnglish
(Hyperformal)
common
←—core—→结合这个图表我们看出,语域范围可以分为五种不同层次的语体,即最正式体、正式体、
核心体、非正式体、最不正式体。秦秀白和祝畹瑾在语体层次的划分上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
MartinJoos的划分方法,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按照MartinJoos的意见,英语的语体大致可分为五种:
1)庄严的文体(theFrozenStyle)(即最正式文体):这种语体非常正式,一般都有固定
的格式,结构严谨,句子冗长,语气严肃,多被采用于各种典礼。
2)正式的文体(theFormalStyle)(即正式体):这种语体通常是书面体,句子较长,文法规范,包孕各种子句,使用被动语态和排比手法,颠倒语序等。多用于官方报道,书面讲稿演
说或发言等较重要的场合和较严肃的主题。
3)商议性的文体(theConsultativeStyle)(即核心体):这是一种半正式的语体,介于正
式的与随便的语体之间,属日常用语,用于日常工作、购物、旅行等等。MartinJoos把同陌生人攀谈所使用的英语看做是这种文体的典型的表现形式。
4)随意的文体(theCasualStyle)(即非正式体):这种语体的特点是简略,如省略主语、
助动词、句首的冠词等;常用于同学、朋友之间的非正式场合的交谈。5)亲密的文体(theIntimateStyle)(即最不正式体):这种语体除了高度省略外,还夹杂
着俚语、行话,语气非常随便,有时甚至粗俗,多用在家庭成员和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4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9卷这样,从最不正式语体到最正式语体,英语可分为各种不同的层次及逐渐递深的语言风
格,这是描述语体的基本方法。
语域分析与翻译
以上的分析介绍了一些对语体选择至关重要的概念和因素,这一节中将通过以下两个典型的例子,分析由译文的不同语体体现的语域。
A.这是著名丹麦语法学家叶斯珀森(Jesperson)讲的一则语言笑话:
Ayoungladyhomefromschoolwasexplaining:“Takeanegg,”shesaid,“andmake
aperforationinthebaseandacorrespondingoneintheapex,thenapplythelipstothe
aperture,andbyforciblyinhalingthebreath,theshellisentirelydischargedofitscon-tents.”Anoldladywhowaslisteningexclaimed,“Itbeatsallhowfolksdothingsnowa-
days.WhenIwasagal,theymadeaholeineachendandsucked.”有人这样翻译:一个刚从学校回来的年轻女士正在解释。“拿一个鸡蛋,”她说,“在底部
打一个孔,在顶点打一个相应的孔。然后把嘴唇放在孔上,用力吸气,蛋壳里的东西就完全抽
空了。”一个听她讲的老妇人惊叫道:“如今的人做事真奇怪,我作小孩的时候,他们一头打个
洞,就吸干了。”很明显,这则笑话讲的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士向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妇人讲解如何
“打鸡蛋”“吃鸡蛋”。原文中年轻女士用的是来自科技领域即医学,天文学等的正规用词,比
如“perforation,apex,aperture,inhaling”等专业性都很强;即使是“base”一词在表示“底部、基地、基层”一义时也多用于建筑、机械行业或是军队用语。在句法层面上,年轻女士的句
子长,结构复杂,其中的“andbyforciblyinhalingthebreath”是外位成分,“theshellisen-tirelydischargedofitscontents”是被动句结构,均多用于正式书面语,尤多见于科技文章。
而老妇人的话恰好相反,句子简短,用词粗俗。“beat,folk,suck,gal”都是日常的通俗语和非正规形式。由此可见,年轻女士的装腔作势,不伦不类(打鸡蛋、吃鸡蛋只不过是一件日常
小事而已)与老妇人的通俗易懂、干脆利落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这其中的滑稽可笑之处顿时
跃然于纸上,令人忍俊不禁。再看译文,这则译文可以说已经注意到了语言变体的作用和整个语篇的意义,但是从语
域分析的角度来看仍美中不足。比如老妇人话中的“打个洞”“吸干了”似乎略显正式,“我作
小孩的时候”也与原文有所不合。
周俊清老师将原文翻译如下:一位刚从学校回家的女学生正在解释:“取一枚鸡蛋,”她说,“在蛋的底部打一个小孔,再在蛋的顶点上打一对应的小孔。然后,将嘴唇置于该孔之上
并用力吸气,壳内之物则尽释无遗。”一位听她讲话的老太太嚷了起来:“如今的人做事真叫
人摸不着头脑,我作姑娘的那阵儿,人们把蛋一头嗑一个洞,嘶溜儿一嘬就吃了。”(周俊清,
1996)这则译文特别注意到了词的选择。比如“取”,“一枚”,“置于”都不是日常口语中常用到的;“将嘴唇置于该孔之上并用力吸气…”,这句话中的“并”字作为连接词将两个短句连在了
一起,使整个句式紧凑、严谨了许多;“壳内之物则尽释无遗”中运用的文言文及成语平添了
不少文气与雅致,符合了文绉绉的话语特点。更令人欣赏的是对老太太的话的翻译。那句“把蛋的一头嗑一个洞,嘶溜儿一嘬就吃了”形象地把一个活生生的老人家拉到了读者的眼
前,简单、干脆,平俗尽显无遗。43第4期 巩湘红: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比较以上的两则译文,周老师的译作无论在意义还是在风格上都达到了同等的效果,译
文原文不仅“貌似”而且“神似”,不同的表达法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与原文形成和谐的等效。
B.刘宓庆老师的《文体与翻译》一书中也有这样四段同一议题但语体不同的段落,并对
它们作了高超的比较翻译。我们试着通过语域分析证实功能等效的翻译性。(a)旧式正式英语
Tosomescholars,instructionemanatesfromlectureorlaboratory;toothersitradi-
atesfromwithin.Noscholarissowelltaughtashewhocanteachhimself.(学人中有受
教于讲堂、实验室者,亦有教发之于内者。能自教自学,则学人中之最上乘矣。)刘认为原文采用古体,晦涩难懂,译文“宜适当译成旧式汉语”,但“考虑到现代读者对象
的接受问题,即便是古旧体正式英语,也完全不必译成文言,但行文力求稳重,切忌用俚俗
语。”(刘宓庆,1985)的确,原文用词讲究,“scholar,emanate,lecture,radiate”是来自法语、拉丁语的古体词。从整个段落结构看,句式结构非常严谨,句式对称(Tosomescholars,...
;toother...),对比鲜明。第二句话区区12个词构成,运用到了被动句式并含有从句,让一
般读者紧张、自卑却又觉典雅、高贵。刘老师的译文运用的古汉语,如“受教于、发之于、者、
矣”等确切地再现了优雅的18~19世纪书面体的风格,既“貌似”又“神似”,达到了等效。(b)现代正式英语
Althoughlearningisjudgetorequirefromteachers(andsometimesindeeditdoes),
therealinstructorsmaybefoundnotmuchinschooloringreatlaboratoriesasinthe
student'sownpowersofinsight.(学识得之于导师是人所共见的,有时也确乎如此。但是,
真正的“导师”大都不出在学校或大实验室,而是学生本人的洞察力。)
这段原文给人的最深的印象恐怕是长而复杂,整个段落为一个复合主从句,结构紧凑。
段落中也用到了一些外来的正式体的词,如“judge,instructions,require”等,但比(a)中的用词通俗了一些。这篇段落被刘老师认为“宜适当译成行文端重的现代汉语”。译文中用到
了两个古体词“之于”和“确乎”,但原文的复杂的长句子被“裁开”成了两个短一些的句子,因
为在中文习惯的用法中,过长的句子易造成混乱、口罗嗦,所以译文还是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语体,风格依在。
(c)一般非正式英语
Wethinkwelearnfromteachers,andwesometimesdo.Buttheteachersarenotal-
waystobefoundinschooloringreatlaboratories.Sometimeswhatwelearndependsup-
onourownpowersofinsight.(大家都说我们是向老师求教,一般说来,这话不假。但是老师
也并不只有在学校里或大实验室里才能找到。有时候,我们学到了东西,靠的是自己的心明
眼亮。)
这段原文的行文与我们日常读到的大众化英文读物有了不少相似之处:句子简单但完整干脆,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松散,所用词也多是常用词,给人留下一种不正式、随意的印
象。刘老师将之译成通顺、晓畅的现代汉语,行文自然,与原文的非正式风格极为相似。
(d)口语体非正式英语Youknow,peoplearealwayssayingtheylearnfromteachers!Ok,sotheydo,some-times.ButwhatIwanttogetacrossisthisyoudon'talwaysfindyourteacherinschools44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