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方式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方式

太阳能—地源热泵的联合运行方式研究
摘 要:介绍了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系统,一种新型节能、
环保的供暖(供冷)系统,并分别对不同的太阳能系统和地源热泵系
统连接方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并具体给出了几种两个系统的联合运
行方式。
我们当前正面临着巨大的能源挑战,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
排政策加快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有效的研发应用,将会
是我们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到2035年,
世界对一次能源需求量将会上升36%,相当于使用167 t 石油[1]。 近
年来,大多数国家都将重心转移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 太
阳能和地热能将会是人类历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和可再
生能源,对其合理、有效的利用将会是今后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地域辽阔,年日照时间大于2000h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2/3,
处于利用太阳能较有利的区域内[3],但太阳能的利用还存在着一定
的局限性,太阳辐射受昼夜、季节、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
阴雨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
因此若要长期单独只用太阳能作为热源运行系统,必须靠辅助热源才
可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是在912 年由瑞士的专家提出[4],它
利用地下埋管换热器与大地进行热量交换,把大地作为低位热源和排
热场所的热泵装置。地源热泵在连续运行时会因埋地管在土壤中的连
续取热或者放热而导致埋管周围土壤的温度的相对降低或者升高,从
而引起热泵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的降低;另
一方面,土壤的导热系数比较小,换热强度弱,在相同的负荷情况下
所需要的换热面积大,因此埋管用量多,占地面积大[5-7]。
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系统单独应用时存在的缺陷最好的办法是结
合使用两种能源,互相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主要是
对太阳能和地源热泵联合运行方式的探究。
1.系统结构和联合运行原理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供暖季下
该系统的联合运行模式。
2.系统联合运行模式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有三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一、串
联模式;二、并联模式;三、蓄热模式。
运行模式一:实现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一的控制
方式是:1、3、15、16、7、8、、9、10、11、12、13、14和水泵P1、
P2开启,其他阀门和水泵关闭。可见,该模式中地埋管换热器和太
阳能集热器的耦合方式为串联,载热循环流体先流经地埋管后进入太
阳能集热器,然后再进入热泵机组蒸发器。夜间或阴天情况下集热器
关闭,循环流体出地埋管后经集热器的旁通直接进入热泵机组蒸发
器。
运行模式二:实现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二的系统
控制方式是:阀门1、2、3、4、5、6、7、8、9、10、11、12、13、
14、和水泵P1、P2开启,其他阀门和水泵关闭。该模式中地埋管换
热器和太阳能集热器的耦合方式为并联。夜间或阴天集热器关闭,此
时运行模式变为土壤源热泵单独运行。该模式需要定义循环流体分别
流经地埋管换热器和太阳能集热器的流量比例,为了方便研究,定义
了五中代表比例:e=0.1、e=0.15、e=0.2、e=0.5、e=0.75,其中e
定义为流经U型垂直地埋管的的循环流体的流量与循环流体总流量
之比。
运行模式三:实现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三的控制
方式是:白天,阀门1、3、4、5、14、水泵P1开启实现地源热泵单
独供暖:阀门9、10、12、17、18、水泵P3开启实现太阳能-蓄热水
箱联合运行蓄热;其他阀门和水泵关闭:夜间,阀门1、3、15、16、
7、8、17、11、18、13、14和水泵P1、P2开启实现地埋管换热器和
蓄热水箱串联运行,其他阀门和水泵关闭。可见该模式包含了白天和
夜间的两种工况,白天单独运行土壤源热泵供暖,同时利用太阳能集
热器加热蓄热水箱;夜间关闭集热器,若此时蓄热水箱内蓄热水平均
水温高于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温度时,串联地埋管和蓄热水箱进行供
暖。
3. 结 论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制冷供热的结合,是一种性能良好、
经济可行且无污染的技术。而不同的耦合运行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
点,需针对不同季节的工况特点和需要实现的功能来选择。太阳能-
地源热泵虽然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受到制约,运用还不是
很广泛,但在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无限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国际能源署. 能源政策塑造能源前景: 《世界能源展望
2010》摘要[J]. 国际石油经济 ,2010,11: 23 -31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Shaping energy policy
energy prospects: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abstract[J].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2010,11: 23 - 31)
[2] 张来春. 西方国家绿色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
观察, 2007, 12: 52 - 55
( Zhang Laichun.Green new deal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on China' s revelation[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2007,
12: 52 - 55 )
[3] 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6-58
[4] 张方方.季节性蓄热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010
[5] 冯晓梅,邹瑜.太阳能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方式的
探讨[J].太阳能,2007(2):23-25
[6] 马宏权,龙惟定.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J].暖通空
调,2009,39(1):102-106
[7] 李爱彦,荣文涛.太阳能·地源热泵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
与设计,2005(12):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