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茱萸炮制历史与现状

吴茱萸炮制历史与现状

2011年第20卷第8期 吴茱萸炮制历史与现状木 传统医药 

杨磊 ,黄开颜 ,陈兴 ,杨晖。,李康 ,张志国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2.湖南省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7; 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了解历代对吴茱萸是否有砂烫炮炙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吴莱萸炮炙,除净制外,有洗、泡、清炒、炙、 煮、九蒸九曝、熬、焙、火炮、烘、煨等。液体辅料有水、盐水、醋、酒、姜汁、黑豆汁、童便、米泔水、糯米与萝卜共煎汁、木香汁、黄连汁、甘草汁 等。固体辅料有黄黑大豆、盐、补骨脂、黄连、牵牛子、黑糯米等。结论历代对吴茱萸无砂烫炮炙法,此法为湖南习用。 关键词:吴莱萸;砂烫炮炙;固体辅料;炮制用具 中图分类号:R282.71;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11)08—0065—02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I收载的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k、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 ̄) 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味 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的作用,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 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可治口疮、高血压。饮片可分生品、 甘草水炙两种。历史上炮制方法较多,粗略统计有30余种,现将其 炮制历史与现状介绍如下。 1 历史沿革 1 1 汉代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最早记载于《伤寒论》:“洗,汤洗七遍。”《金 匮要略方论》提出了“炒”法。 1 2 南北朝 这一时期对吴茱萸的炮制已有了洋细记载。《雷公炮炙论》中 除有“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的净选加工方法外,还提出了“盐 水洗”、“醋煮”并规定辅料比例的两种具体制法。这是吴茱萸盐制 和醋制的最早记载。 1 3 唐代 《唐本草》首先提出吴茱萸宜陈久人药,最早提出将吴茱萸作 为“六陈”之一,为后世六陈学说之肇端。《食疗本草》提出“酒煮 服”,为酒制法的最早记载,并提出“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为后 世姜制法的雏形。《外台秘要》还载有“熬”法。 1 4 宋代 此期除沿用前代各种炮制方法外,还有了新的发展。《太平圣 惠方》记载了多种制法,如“汤浸七遍,曝干,炒令熟”,首先提出 在炒前要进行处理;“一两用米醋一中盏浸一缩,掘一地坑可深六 寸,用炭水烧令赤,去灰入茱萸及醋,用盆合勿令泄气,候冷取 出”,此法后世较少采用。《苏沈良方》载“汤洗去黑水”“瓦上出 油”。《圣济总录》载“酒浸一宿炒”。《本草衍义》载“吴茱萸须深汤 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扁鹊心书》载“泡淡”。《朱 氏集验方》载“九蒸九曝”。{IF)LY.生总微论方》载“半两,用盐二 钱,水一盏煮之,如此换水煮十四次,各至水尽,遍数足晒干,炒令 紫黑色”。此期还使用了新的辅料加工吴茱萸,如《圣济总录》“汤 浸去涎,大豆同炒,去大豆”“黑豆同炒”“黑豆汤浸洗炒干”。《朱 氏集验方》“童子小便浸”等。《和剂局方》载有多种辅料同制方 法:“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 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统观宋代文献,吴茱萸炮制品种已成系 列化,炮制目的明确,在工艺上有继承,更有创新,炮制前处理的 规定得更细致具体。 1.5 金元时期 主要沿袭前代方法,较少创新。《卫生宝鉴》载有“好酒少许洗 焙”。《汤液本草》“洗去苦味,日干,杵碎用”。《儒门事亲》“洗一遍, 焙干微炒”。《丹溪心法》“盐炒”等。均属沿用前人经验。 1.6 明代 全面继承了前代的各种制法,其方法和工艺水平发展到新的 高度,尤其在辅料的应用上有较多发展。《普济方》“以补骨脂一两, 慢火炒,候香熟,去补骨脂”;并多处载有多种辅料同制方法:“拌酒 醋浸一宿,焙干”“二两酒浸,二两醋浸,二两童子小便浸,二两米泔 浸……炒”“一两分作四分,一分装猪尿泡带尿者,酒浸,煮;一分醋 浸;一分童子小便浸;一分盐炒”等。《奇效良方》“同黄连一处炒,各 半两”“牵牛炒,去牵牛”。《景岳全书》载“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药制 而用之”,为现代甘草制吴茱萸之滥觞。此期还出现两种新的炮制 方法,即《普济方》提出的“火炮”法和《本草蒙荃》提出的“烘”法。 1 7 清代 继承了明代的炮制方法和经验,辅料应用精当而实用。《本草 述》“糯米一碗,同萝卜煮烂为度,出茱萸晒干”。《串雅类编》“黄连 与吴茱萸同煮,炒干后分用”。《握灵本草》更进一步阐述:“黄连二 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拣出,各自为末,……赤痢甘草 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饮下。” 《本草害利》记载了黄连木香汁制。《本草辑要》载有干姜制等。这些 炮制方法简明实用,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2 现代炮制与研究 2 1 现行炮制方法及指纹图谱研究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吴茱萸的炮制方法首先为除去杂 质。取甘草(吴茱萸:甘草=1O0:6)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 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洪玉梅等 对 15个产地吴茱萸的生品、盐制品、甘草制品,进行了同一来源、同一 产地、同一采收期、同一药用部位、同一炮制方法的10批以上样品 的指纹图谱分析,最后确定以共有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 峰面积以及共有峰峰面积在总峰面积中的百分比作为指纹图谱控 制中药质量的评价指标。 2.2 其他炮制方法研究 黑大豆制吴茱萸 J:取黑大豆(黑皮绿肉)200 g,置不锈钢锅内 多次翻拌,文火炒至汁水全部吸尽,置竹匾内摊晒至干,即得。 生姜制吴茱萸 ]:取鲜生姜50 g,捣烂取汁,加水至200 mL,取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吴茱萸砂烫炮炙品工艺及抗炎镇痛药理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032。 中国药业China Pharmaceuticals ·65·

 传统医药 中药命名规律探析 2011年第20卷第8期 

佘才遇,曹征芳 (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安徽铜陵 244000) 摘要:目的探析中药命名规律,以便学习、理解中药。方法根据中药产地、形态、功效、生长环境、来源、故事传说等,将其归纳总结。结果与 结论中药的命名多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名称隐含着中药的某些特性,易于联想、有助记忆,而且也相当具有趣味性,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学习、理解中药,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中药;名称;命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11)08—0066—02 中药名称纷繁复杂,有的甚至估倔聱牙,但其命名有着独特的 思维方法及规律,其中不少名称传递着古代文化信息,反映出古人 的智慧。笔者将其归纳、总结,旨在从中探索出规律性,并从不同类 型的妙趣横生的名称中,悟其真谛。 

净吴茱萸倒入容器内,浸透,不时翻动。待吸尽后闷润2 h。用文火 炒至半千,取出,晾晒至干即得。 米醋制吴茱萸 J:取米醋30 mL稀释至200 mL,余同生姜制。 黄酒制吴茱萸 I:取黄酒30 mL,稀释至200 mL,余同生姜制。 甘草汁炙砂烫盐炙法:《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 。-收载的吴 茱萸,采用的是甘草汁(吴茱萸:甘草=100:6)炙后晒干、砂烫后 乘热喷淋盐水(吴茱萸:食盐=100:2)的炮制方法。 2 3 不同工艺炮制吴茱英的质量比较 生品和炮制品的比较:药典收载的吴茱萸,含量测定指标为吴 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是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通过实验洪玉 梅等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_r不同产地吴 茱萸及炮制品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结果不同品种、不 同产地的吴茱萸中两种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炮制方法的吴茱 萸中两种成分差异不大。 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比较:通过对不同吴茱萸炮制品的总生物 碱和水浸出物含量进行研究对比。许石钟等 报道,吴茱萸主要药 效成分是生物碱,吴茱萸生品与药典甘草汁制和烘烤等制备的炮 制品总生物碱含量差异不大 各种方法相比较,烘烤法火候易掌 握,受热均匀,省时方便,干净卫生,值得推广。 不同炮制工艺对药理作用的影响:邓先瑜等I 比较了醋制、盐 制、甘草制吴茱萸和生吴茱萸的药理作用,结果吴茱萸不同炮制品 均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止泻作用,镇痛作用盐制品较强,抗炎作用 甘草制品与生品强于其他组(P<0.01),止泻作用各炮制品未见明 显差异(P>0.05) f。 3 小结 各种方法炮制吴茱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副作用与增加疗 效。《唐本草》首提宜陈久人药。其炮制方法除净制外,有洗、泡、清 炒、炙、煮、九蒸九曝、熬、焙、火炮、烘、煨等。液体辅料有水、盐 水、醋、酒、姜汁、黑豆汁、童便、米泔水、与糯米和萝卜同煮、木香 汁、黄连汁、甘草汁等。同体辅料有黄黑大豆、盐、补骨脂、黄连、牵 牛子、黑糯米等。服用方法除入煎剂、散剂外,尚有酒煮服、生姜汁 饮等。 综观古代、近代炮制方法,吴茱萸无砂烫炮制法。本文所属课 题采用甘草汁炙后砂烫,可使吴茱萸质地疏松(粒度饱满,膨化度 高,堆密度较其他炮制品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且色泽均匀、呈 金黄色,易于保存等。 66· 1 根据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命名 中药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以及所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 往往其功能、疗效会受到影响,自古以来药物学家都非常重视“道 地药材”,故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应运而生。如代赭石,《名医别录》 

关于砂是炮制辅料还是炮制工具的问题,值得商榷。《药品管 理法》规定:“辅料,是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 加剂”。显然“砂”不属辅料。而现行《药典》“炮制通则”规定:“…… 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将“砂炒”列入其项下,无疑 “砂炒”属“辅料炒”范围,这样“砂”就成丁“辅料”。 历史上吴茱萸炮制方法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在沿用,至 于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需要继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 合中医临床实践加以研究,从而使其在中医临床上发挥更大作 用。 作者简介:杨磊(1978一),女,湖南长沙人,第二届“湖南省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张志国的中药学学术继承人,(电 话)073l一85369137(电子信箱)yanglei30@sohu.CO1]l;张志国,男, 主,壬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届“湖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药炮制、鉴定、制剂研究工作, 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37.业出 版社.2005:118—119. [2】邓先瑜吴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J].中成药,1999,21(6):297—298. [3 J洪玉梅.蔡 嵩,高慧敏,等.中药吴茱萸RP—HPLC指纹图谱的研 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2):895—898 [4]任世禾,刘柏年.中药吴茱萸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 2000,22(9):627—629. [5]彭永红,罗习珍,伍泽红,等.数种吴茱萸炮制品中吴茱萸碱和昊茱萸 次碱的含量比较[J]江西中医药,2009.40(7):7O一71. [6】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1983年版fM].第2版.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6—137. [7]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9:230—232. [8】洪玉梅,范 强,王智民.吴莱萸及其炮制品中吴莱萸碱和吴莱萸次碱 的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7):559—560. [9】许石钟,王瑞锋,余行俭.不同吴茱萸炮制品的质量比较fJ]时珍国 医国药,2002,13(1):22. [10]邓先瑜,李 泉.不同炮制方法对吴茱萸药理作用的影响【J].中成 药.1999.2t(5):236—238. (收稿日期:2010—07—14) 中国药业China Pharmaceutical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