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灾害及其预警
摘要: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对海啸的定义、特点、类型,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做了简单介绍。
同时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地震海啸;特点;海啸预警
1引言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近海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引发了印度洋少见的大海啸,造成约16万人死亡。
[1]这一特大海洋灾害震撼了全世界,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海啸,研究和了解如何防御和减轻海啸灾害。
2海啸的定义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大地活动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当其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波幅陡涨,有时可达20~30m以上,骤然形成“水墙”,瞬时侵入沿海陆地,造成危害。
由于太平洋周边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活跃地带,所以虽然全球各大洋都有地震海啸的发生,但以太平洋最多,占90%,其次依次为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
据统计,1901~2000年,太平洋共发生711次海啸,地中海共发生110次海啸,大西洋共发生91次海啸,而印度洋仅发生33次海啸。
[2]
3海啸的特点和类型
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但并不是每次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只有那些伴有强烈地壳活动的海底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尤其是近
海岸的海底地震形成海啸的可能性更大。
震源深度一般为0~40km,属浅源地震。
通常震级5.5级的地震就能引发海啸,7,7级以上的近海海底地震往往伴随毁灭性海啸。
这种强烈海底地震,使地层断裂,部分底层出现猛然上升或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整层水体剧烈“抖动”,从而形成海啸。
海啸如此可怕是因为海啸波的存在。
海啸波是一种长波,波长为几十或几百公里,周期为2~200分钟,以高速往四处传播,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公里以外而仍能造成很大伤害。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很快,约为1000km/h。
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高仅为1m左右,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以察觉这种波动。
当海啸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
若大陆架很窄,从海底到海面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就可能出现波幅为20~30m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
这种巨浪冲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废墟。
表1为20世纪记录到的特大地震海啸波高。
通常海啸可以分为近海海啸和远洋海啸两类。
大多数海啸都是近海海啸,也叫本地海啸。
因为近海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的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近海海啸在发生前先有较强震感或震灾发生。
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近海海啸。
远洋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的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也遭海啸灾害。
1933年的日本三陆外海大海啸,海啸横断太平洋,使夏威夷也遭其害,旧金山、智利都受到了影响。
4海啸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南半岛等。
这种天然的地理屏障。
可以阻挡太平洋传播来的远洋海啸。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仅发生25次地震海啸,其中8~9次破坏性海啸,频率相当的低。
[3]其中70%集中于台湾和南海沿岸。
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是1871年的台湾海峡地震海啸,持续了38h,淹没了120km长的海岸线,共死亡50000余人。
[4]
太平洋的远洋海啸传播到我国近海,经过岛弧和浅海大陆架,能量极大衰减。
以1960年智利大地震海啸为例,当地波高25m,传到夏威夷时为11m,到日本时为6m,香港仅为38cm,长江口记录到的波高只有20cm。
1983年5月26日晨,日本海东北部发生7.7级地震海啸,傍晚时上海附近验潮站记录到波高约40cm的海啸波。
[5] 1992年1月4~5日,我国海南岛西南海域海底发生8次地震,最大震级仅 3.7级。
海南岛南部的榆林站于5日下午记录到周期30min,波高0.78m的海啸波,三亚站也同时观测到4~6次,波高0.5~0.8m的海啸波。
总的来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没有遭受过较严重的海啸灾害。
5海啸的预警系统
印度洋地震海啸及其16万人的死亡震撼了全世界,更使人们思索探讨,如何认识,认真对待和防御海啸。
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还不可能在1~2天以前对海底地震等地壳震动及其引发的海啸作出
科学的预测。
但是,全世界的地震侦测网已能在1~2min钟内测定出何处发生了地震,震级多大,震源深度,以及地震的性质。
而根据海啸波的特征,近岸地震海啸需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到达海岸,远洋海啸则需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才能到达当地。
这个时间段足以发出海啸预警信息,从而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员死亡。
印度洋海啸后的第一个科学共识是,该地区没有海啸预警系统,缺乏海啸知识和信息,是这次海啸过程中人员死亡特别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海啸灾害的防御和减灾中,最迫切需要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各个海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在中国也一样要完善海啸预警系统。
海啸预警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建立地震海啸的监测网和通信网。
完善的通讯网特别重要。
只要提前10min,成年人就可以跑出500m以外,老年人与小孩也可以跑出100m以外,在正常情况下就可能逃到安全地区。
在这次海啸过程中,有一个印度科学家在新加坡工作,他得知印度洋上发生9.0级地震后,意识到会产生海啸,就立刻打电话通知家乡亲人,结果这个印度东海岸的小村庄,100多人全部逃生,无一死亡。
(2)在各个地区和地点都要制定海啸预警预案。
当获得海啸预警信息后,要通报和通知海啸信息,同时政府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事先在预定安全地点储藏必要的食品、饮用水和药品。
保证必须的交通运输工具。
(3)普及海啸防灾救灾知识。
有没有自然灾害的科学知识,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在这次印度洋海啸中,有一个英国10岁的小
朋友随母亲到泰国普吉岛旅游。
在海滩边,她发现海水奇怪的快速后退,而且海面上有许多泡沫。
她记起老师在讲课时讲到的海啸征状,就对母亲说马上要有海啸来了。
她说服母亲和其他人几分钟内一起离开了海滩跑向高地,结果几百人因而得救。
这里成为普吉岛唯一没有人员死亡的海滩。
(4)加强海啸基础理论的研究。
首先研究海底地震的位置、类型、震级、震源深度与海啸的关系。
其次研究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
还要对海啸风险区进行评估。
(5)在对海啸敏感和脆弱的海岸地区制定科学的发展建设规划。
建筑坚固的海堤,禁止在没有海堤保护的海滩上建筑低矮不坚固的住房和人员的居住,在较高的地点建筑海潮灾害庇护所。
联合国在孟加拉国援助建造的庇护所是2~3层的建筑物,底层仅是多根3~4m高的混凝土柱,2层和3层可以住人,并储存必须的食物、饮用水和药品。
每个庇护所能在灾害来临时救助500~1000人。
(6)保护海岸的自然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珊瑚礁、红树林、防护林带都是保护海岸不受大潮巨浪侵蚀的天然屏障。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海水污染和人工采伐,全世界的珊瑚礁都受到大量破坏,今后必须停止采伐和加强保护。
许多地区沿岸浅水的红树林也日见萎缩,今后必须加强保护,恢复和种植红树林。
在陆上的岸边种植防护林带也可以有效的防灾减灾。
6结语
海啸灾害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们加强对海啸的研究,建立完善
的海啸预警系统,印度洋海啸所造成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于福江,吴玮,叶琳.抗海啸预警为先
[3]百度百科
[4]陈隅,陈棋福,张蔚.自然灾害学报.2007
[5]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