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略机遇期:1.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 为什么要抓住机遇期?头20年为什么是机遇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如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深刻领会并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还有吗?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的重要判断,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
在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就及时地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前一个10年,我们党和国家成功地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把中国送进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行列。
后一个10年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下一个5年乃至2020年到2050年的发展夯实基础,我们不可能不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内外环境。
只有审时度势,知道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做出该干什么和该怎样去干的科学决策。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还有:一、未来十年和平发展仍将是主旋律,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二、财富东移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利好中国。
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
美国房贷危机刚刚缓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近略有起色,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又遭9级强地震冲击。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
四、经济转型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傲视全球。
五、贸易多赢各国互搭全球化顺风车。
六、货币博弈人民币国际化利多于弊。
七、格局嬗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八、创新为加速中国科技发展插上了新翅膀。
九、国防现代化保驾护航底气更足。
十、“软实力”展现中国魅力。
首先,放眼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使我国在一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上的发展机会大大增强,如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另外,产业转移、跨国并购,也为我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同时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国的利益、立场、态度、解决的思路也不尽一致,分歧很大。
全球不断地有局部的冲突,甚至是战争;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意图一直还存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其次,立足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金供给充裕,劳动力素质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包括工业化进入中期后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处理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如何面对城市化水平提高与消除二元结构的问题,如何解决老百姓面临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难等问题。
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站在世界第二的新起点上,特别是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良好表现,使中国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举足轻重。
一方面我们要充满信心,加快我国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的步伐,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4. 中国经历的战略机遇期有哪些?经历:1978改革开放;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非典;2008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同样增长;神州5 6 7号发射;嫦娥奔月;中国航天发展;2008北京奥运会。
错过: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
4. 美国经历的战略机遇期?经历:1775年至南北战争结束:不卷入欧洲事务。
南北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海外扩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3年美国与以往一样宣布中立,并与交战双方发展贸易而大发战争财。
占有了世界40%的黄金储备,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扶持高新产业。
错过:第一次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本可利用苏联解体的机会,引领“合作共赢”和“不搞对抗”的全球治理。
但它沉醉于“对自己制度优越性的迷思”,独霸天下的私心太重,在欧洲和亚太东扩西进。
结果,本想同美国合作的俄罗斯觉醒了;北约东扩也不得不止步;“亚洲北约”更是没有市场。
第二次是“9·11”事件后,美国本可以利用国际上广泛的同情,引领全世界反恐合作,把21世纪带入比较有安全感的时代。
但美国过分迷信自己的军力,“反恐谋霸”,发动了两场战争。
他们自诩“得胜”了,但谁都知道:“惨胜如败”!5.怎么抓住战略机遇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发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