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汇总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汇总

节能改造方案涉及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照明系统、变配电系统、其它用能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分项计量系统、运行管理和行为节能9个方面,按照节能诊断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改造方案。

关于印发《大型公共建筑低成本节能改造技术导则》的通知 低成本节能改造推荐技术措施 5.1 围护结构 5.1.1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宜采用节能效果明显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改造措施,优先选用对环境影响小、工期短、工艺便捷的改造技术,尽量减少或避免湿作业施工。宜同时进行空调及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 5.1.2 改造前应对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及构造节点等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应优先考虑门窗部位的节能改造。 5.1.3 外门窗、透明幕墙、采光顶的改造需综合考虑安全、隔声、采光、通风、节能等性能要求。 1 当原门窗、透明幕墙、采光顶除热工性能外的其它功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贴膜或涂膜等低成本技术提高热工性能,使夏季遮阳系数或表面温度降低值达到设计要求。其要求参见附录A。 2 对无其它遮阳措施的南、西朝向外窗、透明幕墙、可采用安装活动外遮阳装置、增加内遮阳帘或其它合理的遮阳措施提高其夏季隔热性能。对外窗采取遮阳措施时应尽可能减少其对采光的影响。 5.1.4 外门宜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或采取其它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 5.2 建筑用能设备 5.2.1 常规用能设备的分类 1 采暖、空调系统(自备冷热源设备、输配设备、末端设备) 2 室内办公设备 3 照明系统及设备 4 综合服务用能设备 1) 通风设备(非空调区) 2) 给排水系统及用能设备 3) 电梯 4) 其它设备 5.2.2 特殊用能设备的分类 1 厨房用能设备 2 信息中心用能设备 3 其它设备 5.2.3 用能设备低成本节能改造的基本条件 1 主要用能设备应在使用年限内。 2 通过能源审计、能效检测评估,用能设备及系统能耗超出同类建筑参考能耗指标或设备及系统效率(如冷水机组COP值、冷冻水输送系数、冷却水输送系数、空调末端能效比等,见附录A-E)。 5.2.4 供冷、供热系统低成本节能改造的基本技术措施 1 水系统 1) 空调系统应实施水力平衡调节,加装必要的调节阀部件、计量装置。加装的设备及阀部件应进行水力计算,满足系统参数要求; 2) 实施建筑负荷和能耗监测,进行必要的负荷模拟;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负荷变化规律,完善冷站设备群控。使冷量供应趋近合理,提高空调系统能效比; 3) 冬季供暖自备热源系统,宜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和供热室温实施气候补偿自动调节热源供热量,燃气热源宜应用烟气冷凝热回收技术,根据建筑用途和热惰性选用供热分时分区控制技术; 4)合理控制冷热源启停时间; 5) 空调系统应根据水泵测试数据,经详细测算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实施更换水泵或加装变频设备,冷冻(却)泵应注意冷水机组的保护要求,以防止机组频繁启动而造成的设备损害,变频设备须加装谐波处理装置; 6) 空调冷冻水泵和供热热水循环泵应分别设置,空调二次泵系统的二次泵及供热系统热水循环泵可加装变频设备,变频设备须加装谐波处理装置; 7)在不影响制冷效果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冷冻水出水温度; 8) 冬季和过渡季节有供冷需求时,可采用冷却塔加板换系统进行免费供冷,但应做好防冻措施; 9) 加强末端用冷、用热设备的调节,风机盘管加设温控器和二通阀,散热器加设恒温阀,减少室内过冷或过热损失。 2 风系统 1) 空调通风系统应加装必要的阀部件,并应具备平衡调节功能,加装的设备及阀部件应进行相关设计计算,满足系统参数要求; 2) 空调通风系统应达到合理布局且应保证风量平衡的基本要求; 3) 按照室内人数和室外空气状况,合理控制新风量,充分、合理回收排风能量; 4) 热回收装置应有启动运行或旁通运行的控制。当过渡季节或冬季利用新风供冷时,应自动打开旁通风道风阀,新风从旁通风道进入室内; 5) 空调供暖系统应根据风机测试数据,依据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节能设计标准,详细核算后方可加装变频设备,同时变频设备须加装谐波处理装置; 6) 通过测试数据(风量、风速、风压、噪声等)判断风机运行参数不当的,在可调范围内可以调整风机传动皮带张紧度,降低风机电耗,提高风机运行效率; 7) 在空气调节系统中,内、外区宜分别设置分系统或末端装置,冬季和过渡季节应最大限度采用新风作自然冷源; 8) 全空气空调系统其空气处理机组的风机(非变风量系统),应根据系统运行参数及运行需求,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 5.2.5 照明设备低成本节能改造的基本技术措施 本导则所述照明系统是指建筑物的室内照明、室内公共区照明、室外照明(包括景观照明、庭院照明、广告照明、航空障碍灯照明等)、应急照明和应急疏散指示等。 1 应采用高效节能型光源; 2 选用配光曲线好、能效比高的灯具; 3 采用电子式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代替传统电感式镇流器; 4 改进不符合节电要求的灯具布置与控制方式; 5 根据各区域照明系统特点,调整照明控制方式和运行时间; 6 室外照明宜采用照度加时间程序控制,并具备随季节变化及时调整开/关灯时间的功能; 7 室内门庭、厅堂等公共区照明宜采用照度加时间程序控制,随不同时段调整照明回路的开/关时间; 8 室内走道或楼梯间照明应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并选择声控、光控、红外控制等自动控制功能,节约照明用电,同时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 9 卫生间的照明宜采用红外感应的方式进行控制,以达到节电的目的; 10 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照明系统的谐波; 11 定期清洁光源和灯具,具体维护周期应执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对维护系数的规定; 12 改造后各区域照度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值。 5.2.6 综合服务用能设备低成本节能改造的基本技术措施 1 根据CO2浓度或区域人员活动规律,调整通风系统控制策略; 2 地下停车场排风系统,在满足各项规范的条件下,增设自动控制装置。在非车辆出入高峰时段,采取间歇启停控制,或通过设置传感器信号自动启停排风设备; 3 电开水器应加强外保温,避免散热损失,加装时钟控制器等措施降低运行电耗; 4 具备改造条件的电梯、自动扶梯实施变频调速、能源再生技术等改造措施。 5.2.7 特殊用能设备低成本节能改造的基本技术措施 1 采用高能效比的变频空调,降低信息中心专用空调的耗电量; 2 根据就餐人数、烹调工艺科学确定厨房用能设备配置,与建筑主体共用空调通风系统时调整系统风量的匹配和平衡。 5.2.8 变配电系统 1 在确保消防负荷、重要负荷用电的前提下,调整负载的供电模式,季节性负荷变压器在过渡季节时应退出运行,减少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2 监测负荷三相是否平衡或基本平衡,如出现三相严重不平衡时,应对末端配电系统进行相序平衡调整; 3 变电室的电容补偿柜应安装功率因数控制器,功率因数控制器应具有对功率因数检测和自动补偿的功能,补偿后的功率因数控制在0.9以上; 4 应增加对谐波的监测手段,当谐波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时,应增加对谐波抑制的设备; 5 做好变压器周围的通风散热处理,降低变压器的负载损耗。 外围护结构和用能设备(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 3.1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3.1.1 屋顶节能改造方案审查:① 屋顶类型(坡屋面、平屋面);② 采取的隔热措施;③热工性能指标(传热系数、热惰性系数)。 3.1.2 屋顶透明部分(天窗)节能改造方案审查:① 窗框型材;② 透明部分种类、规格;③ 热工性能指标(传热系数、遮阳系数);④屋顶透明部分(天窗)占屋顶总面积的比例。 3.1.3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节能改造方案审查:① 隔热类型(外保温、内保温和自保温等);② 采取的隔热措施;③ 热工性能指标(传热系数、热惰性系数)。 3.1.4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和阳台门的透明部分)节能改造方案审查:① 窗框型材;② 玻璃种类、规格;③ 遮阳措施;④ 热工性能指标(气密性、中空露点、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⑤ 可开启面积。 3.2 设备节能更新改造 3.2.1 暖通空调 1、空调(采暖)系统冷热源审查。 (1)冷热源设备的性能系数(或能效比)应符合《细则》要求。 (2)冷热源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调系统的热源: ①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②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③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昼间用电高峰时段启用的建筑; ④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⑤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2)当选择水源热泵作为冷热源时,应确保所应用的水资源不会被破坏和污染,并提供证明。 3)当选择土壤源热泵作为冷热源时,应确保所应用的土壤资源不会被破坏和污染,并提供证明。 2、分户用冷计量和室内温度调控技术措施审查。 (1)采用集中供冷方式,冷冻水系统改造时应当安设分户用冷计量装置。 (2)采用集中供冷方式,节能改造后应当设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 3、空调废热回收技术措施审查。 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并有稳定热水需求,建筑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安装空调废热回收装置的技术措施。 3.2.2电气照明 1、照明功率密度与照度值设计审查。 建筑不同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与照度值应符合《细则》要求。 2、照明光源、灯具及附属装置设计审查。 选用的光源、灯具及附属装置应符合《细则》要求。 3、用电分项计量技术措施审查。 应包括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的技术措施。 3.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节能计算工具应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鉴定认可。 四、节能率审查细则 4.1 建筑能耗分析 4.1.1 建筑能耗分析应包括建筑改造前3年的总能耗分析和分项能耗分析。有单项改造的应对单项改造部分的能耗进行分析。 4.1.2 总能耗和分项能耗的计算方法应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的要求进行。 4.1.3 能耗指标应包括总能耗、单位面积能耗和单项的节能率。 4.2 建筑测试与诊断 4.2.1 室内环境审查 审查是否有建筑物室内的温湿度、CO2浓度、室内新风风量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和诊断分析是否合理。 4.2.2 围护结构审查 1、对涉及遮阳系数的改造需要提供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检测报告; 2、对外窗改造的需提供外窗热工性能系数、气密性能检测报告; 3、对于外墙、屋面保温的改造需提供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报告,对于外墙保温的改造需同时提供抽芯检测报告。 4、对遮阳构件的改造应提供综合遮阳系数计算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