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中国民族复兴的启示—以德日俄等后发崛起国家为鉴
一、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历史背景
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当时英法两国已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且工商业蓬勃发展。
而德意志民族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政治分裂导致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邦国间的贸易壁垒严重制约着德国经济的发展。
英、法等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大量工业品如洪水般地泛滥于德国市场,使刚起步的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损害:大多数工厂倒闭或濒临破产,甚至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工业也面临着毁灭的命运。
二、李斯特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论—独特的生产力理论。
第一,他论证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富就是对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的占有不仅包括贵金属还包括一切具有交换价值的产品。
财富的来源是从事农业、工商业的体力劳动者。
而李斯特则认为“国家财富并不在于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产力的占有。
也就是说李斯特所认为的财富不单指财富本身更指的是财富的源泉即生产财富的能力。
一个国家也许很穷,但是如果它具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它所消耗的价值,那这个就可以富裕起来。
这从德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于二战后通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分别提升至世界第三和第二就足以看的出来。
而就以现在的中国看来,gdp居世界第三,但从产业划分来说我们的农业很落后,我们的工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我们的服务业还很不到位,这些都说明我国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都还很低下。
第二,指出国家的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物质生产力,指农业、工业与商业资本,是人们进行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凭借的物质工具;(2)精神生产力,“生产力的更大的组成部分在于个人智力和社会条件,对此我称其为精神资本。
”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的进取精神、刻苦耐劳和自由独立精神、教育和道德状况;(3)自然生产力,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风力、阳光、森林等等,是一国存在发展的基础。
在这里可以看出李斯特对于精神生产力的重视,而德国总理俾斯麦对于改善国民教育的
种种措施以至于其19世纪初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孤身求学派出留学生、开办欧式学校推行欧洲文化的的手段,还有日本天皇花费巨资派出大量高级官员历时两年前往欧美考察学习,这些都是各国大力促进其精神生产力的方式,最终不仅铸就了国家的强盛更在他们本国工业被摧毁的时候,根植于国民中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软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复苏的速度并实现超越。
第三,阐明了生产力协作和综合的必要性。
亚当·斯密看到了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李斯特则强调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均衡协调一致的发展。
首先。
一国物质生产中最主要的分工与协作是农业和工业之间,而商业则是其中介。
他说“现在每个民族的权力、幸福。
甚至文明都是建立在他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和谐发展基础上的。
此外,工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围绕几个支柱产业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
其次,精神生产力要与物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
正如他说的“一国之间最重要的工作划分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之间的划分。
两方是相互依存的。
精神的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
在于对内巩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外巩固国家的独立权,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资愈多。
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
第三,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力要协调发展,因为“乡村人民所能接受的这类精神和社会利益的数量越大。
他们能够送到城市的粮食和社会利益的数量越大。
向城市购买工业品的数量也就愈大,结果就造成了城市的繁荣。
”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的不协调。
三、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从德日俄等国家发展崛起的过程中国可以看出,在他们国家落后时,国家的崛起都是从一个强势的政治人物的掌权开始,从而形成统一的强势的国家集权,这是所有改革足以推行的前提条件。
改革的所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模仿英法美等国家建立自己的发达的工业体系,实际而言就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对于中国发展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也是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建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要时刻谨记“生产力”不是指储蓄的财富即交换价值而是生产财富的能力,所以长期以GDP 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经济总量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将失去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停滞。
回顾过去10年,以房地产为主要推动力的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房地产的膨胀
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的膨胀,尤其房地产行业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所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家投资的挤出效应,国企的垄断排斥,还要经受房产行业的挤压。
05年以前的时候我们佩服的是海尔的张瑞敏,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现在所有人都在感叹房地产。
中国经济从去年年末开始又一次进入发展的困境,房地产会再一次繁荣中国经济吗,似乎不可能了!一个有着强大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很难想象会不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发展的根本。
中国应该从产业改革入手,在短期繁荣和长期发展之间做出选择。
第二,“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是国家拥有的作为个人全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
他反对只重视物质因素,忽视政治力量,只重视个人生产能力,忽视社会制度的见解。
强调物质因素与政治力量,个人能力与社会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增长时的难分主次的交互关系。
“一切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的”。
中国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
第三,教育对未来生产力增长的重要意义。
“一国最大的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中国教育的改革似乎并不成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
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应该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多少或者比率高地来衡量的,高等教育即为精英教育,所以应该以培养出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评判标准。
再加上以市场化错误方向为引导,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
教育作为最核心的内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和质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即:国家的振兴依赖于名族工业的振兴,而民族工业的振兴则最终依赖于教育所带来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软实力,
第四,李斯特认为工业的发展不会与农业争夺资源,工具力量(即物质资本)和身心力量。
因为“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新生的,增出的力量”。
工业的发展非但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从各种角度促进农业,工业发展将增加对各种农业产品的需求,并且为剩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提供条件,农业的分工协作将发展,从而增进农业生产的生产力。
在中国,工业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农业的发展,是经济规律还是制度因素导致了工业与农业的不平衡,如何使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推动的作用,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