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三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 Na + 降低时,可刺激肾脏入球小动脉壁中的近球细胞
(JGC) 合成和分泌一种酸性蛋白称为肾素( renin ),释放肾素进入血液。肾
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 ,为肝脏
产生的一种 α 球蛋白, 14 肽)在 10 、 11 位两个氨基酸之间结合键断开,
形成活性不强的血管紧张素 I(angiotensin I , AngI , 10 肽 ) , Ang I 在
肺和血浆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再脱去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活
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 II ( angiotensin II , Ang II , 8 肽)。 Ang II 又
在氨基肽酶 A 的作用下,脱去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I ,
即血管紧张素 III ( angiotensin III , Ang III , 7 肽)。 Ang III 也
可由 Ang I 先经氨基肽酶作用去掉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 ,后再经转换酶作用去掉羧基末端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 Ang III 。 Ang
II 和 Ang III 均可在羧肽酶(又叫血管紧张素酶 C 或脯氨酸羧肽酶)作用下,
去掉苯丙氨酸而失活, Ang III 失活速度为 Ang II 失活速度的三倍。 Ang 原
与 Ang I 均可在紧张肽( Tonin )作用下,直接形成 Ang II ,近年来又有报
道,由 Ang III 在氨基肽酶 N 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 IV ( angiotensin IV ,
Ang IV ),由 Ang I 直接生成血管紧张素 1 - 7[Ang-(1-7)] ,这些均为肾
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图 4-20 )。

图 4-20 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紧张肽( Tonin )与转换酶的区别,前者对 Ang 原( 14 肽)和 Ang I (10 肽 )
均可在 8 - 9 位切断形成 Ang II ,后者只能将 AngI 的 8 - 9 位切断形成
Ang II ,对 Ang 原无作用。

血管紧张素 II ( Ang II )是一种活性很高的升压物质,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
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Ang II 通过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心、
脑、肾等器官的细胞上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

( 1 )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使静
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因而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 2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3 )作用于脑的室周器( circumventricular organ ),如后缘区( area
postrema )、穹隆下器( subfornical organ )等部位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
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

( 4 )促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aldosterone ),促进肾小管对钠的
重吸收,起保钠保水的作用,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Ang 还可引起或增强渴觉,
并导致饮水行为。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有密切关系,因而提出肾
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一概念,此系统有人认为对动脉血压长期调节有
重要意义;

( 5 )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
( 6 )抑制压力感受反射,故可降低由血压升高引起的心率减慢。由于 Ang II
与高血压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临床上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普通)
或 Ang II 受体阻断剂来治疗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 III 也有缩血管作用,但仅为 Ang II 的 10 ~ 20 %,但它对刺
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作用较强。

血管紧张素 IV 在脑内可能与学习和记忆有关。
血管紧张素 1 - 7[Ang-(1-7)] 在脑内与 Ang II 相反,引起降压,抑制渴觉,
中断饮水行为。关于 Ang-(1-7) 在中枢中作用可因剂量大小,中枢不同部位可
有不同作用。如在延髓头端腹升侧区微量注射 Ang-(1-7) 引起升压,此作用可
能通过兴奋性氨基酸( EAA )释放增多有关。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注入 Ang-(1-7)
选择受体拮抗剂( Ang779 )引起降压,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兴奋性氨基酸
( EAA )释放减少和抑制性氨基酸释放增多有关,也有人观察到 Ang-(1-7) 注
入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则引起降压。

综上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体液平衡、摄盐
和血压调节;特别是在失血、腹泻等原因造成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和血压降低时,
保证重要器官血供、机体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