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导论总复习 什么是媒介融合? 狭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网络电视等等 广义: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第一组词 知识与命运 ——媒介融合的观念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及其规律: 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文字的创制和使用;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无线电的发明与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规律:相互叠加而非相互取代。 第二组词 大数据、云计算 ——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 一、媒介融合技术发展概览 (一)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 (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网络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 二、技术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网络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社会运行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标识 (2)人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体系 (3)人们有彼此联系的渠道 因特网的诞生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类似,通信线路把世界各地分散、孤立的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这恰如人类社会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面貌一样。 三网合一(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第三组词 娱乐、文化与产业 ——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与重组 一、媒介形态变化 二、新闻业务变革 三、经营模式改写 媒介产业: 媒介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 第三产业 信息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媒介形态: 宽带、流媒体、无线通信成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借用 新老媒体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新闻业务变革 1、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2、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3、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一句话:融合新闻极大地促进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重组。 中国人民大学 蔡雯 1、大众媒介垄断新闻发布——人人皆记者的新变。 2、“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 3、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 融合媒介产业的商业模式: 1、内容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转变。 2、创新运营方式,打造综合信息平台。 3、创新营销体系,产品中心走向用户中心。 第四组词 大众、受众、用户 ——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一) 一、受众即“大众”的观念 二、受众即社会群体成员的观念 三、受众与“权利的主体” 四、受众即“市场”的观念 五、从受众到“用户” 受众(audience):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大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大众的主要特点: 规模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 匿名性; 流动性。 总之,大众的特征可以说是多、杂、散、匿 第五组词 山寨与开源 ——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二) 一、受众即“大众”的观念 二、受众即社会群体成员的观念 三、受众与“权利的主体” 四、受众即“市场”的观念 五、从受众到“用户” 用户(user):广泛的含义是——使用者,即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一方。 在商业里面通常指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者; 在科技创新里面,通常是指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者; 在IT业里面,通常指网络服务的应用者。 用户与受众相比较: 使用媒介的主动性增强,更积极 媒介使用的目的性强——满足需要 观点更自我也更多元 自主生成媒介内容(UGC) 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特征: 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 1、行为移动化。 2、时间碎片化。 3、审美疲劳化。 4、在线实时化。 5、入口细分化,多元化。 6、消费理性化。 7、资讯获取社交化,传播去中心化,网络圈子化等。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用户至上 体验为王 对用户免费,用其他商业模式获取收入,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第六组词 PGC UGC OGC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主体 第一节 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 一、专业机构与业余用户并存 二、传播者特点表现诸多变化 三、传播任务更加趋向个性化 第二节 传播者工作方式转变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称UCC,User-created Content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UGC和PGC的区别,是有无专业的学识、资质,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 PGC和OGC的区别,相对容易,以是否领取相应报酬作为分界。 把关人(gatekeeper):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 把关(gate-keeping):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OGC工作方式的心变: 一、从单纯“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服务提供者” 二、从“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 三、从“信息制作者”转向“社区主持人”“推销员”
自媒体:我们即媒体,也叫“个人媒体”,将特指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
第七组词 媒介、媒体、转型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方式 一、融合并行内容生产模式取代线性模式 二、编辑加工既为发布又进行数据库建设 三、统一的内容服务平台适配多渠道发布 四、网络技术推陈出新发布手段更加多元 五、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媒介(media/medium):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经营媒介的机构,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第八组词 锁定 跨界 自生 ——媒介融合趋势下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一)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2、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3、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1、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2、广电布局新媒体 3、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4、数字电视 数字报业:指的是报纸采集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方式发展到多次多渠道出版和再利用,媒体业务模式从信息编辑加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融合广播: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是最容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音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优势。 广播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传统媒体。 有学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广播具有伴随性、移动性、地域性等特征,而移动互联网具有SOLOMO特征,即social、local、mobile(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动化),二者的传播学特征最具有趋同性。 OTT TV:“Over The Top TV”,即以Over-The-Top 方式服务的互联网电视的缩写,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手机等。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OTT TV就是互联网电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集成互动电视功能的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 第九组词 错位与重塑 ——融媒体时代的 新闻传播者职业角色 一、新闻传播者—我是谁? 二、记者曾经的职业角色 三、记者职业角色的错位 四、融媒介时代记者转变 五、以编辑为中心的定位 融媒介时代记者转变 (一)与公民记者并存,提升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