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的品种及分类
农学0903 朱晨熹25
油菜,乂叫油白菜,苦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届十字花科白菜变种。
凡是十字花科芸苔届中栽培作为油用的植物,统称为油菜。
其中包括很多种类。
我国栽培的油菜,按其形态和特性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1、芥菜型油菜
该类型通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原产丁我国西部和西北部。
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分枝纤细,分枝部位高,分枝多,主根发达。
幼苗基部叶片小而窄狭,披针形,有明显的叶柄,叶面皱缩,且具刺毛和蜡粉,叶缘一般呈琴状,并有明显的锯齿,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羞茎叶具短叶柄,叶面稍有皱缩。
花瓣较小,不重叠,四瓣分离,角果细而短,种子有辣味,呈黄、红、褐色或黑色,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含油量低,一般在30%〜 35%,高的达60%以上,且油分品质较差,不耐藏,生育期较长,产量低,但抗旱、耐瘠性较强。
代表品种有牛尾梢、涟水小油菜、新油1号等。
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种植较多。
2、白菜型油菜
油菜三大类型之一。
学名Brassia campestris L. 。
包括原产中国的
芸堂和油白菜。
染色体组为aa,n=10。
白菜型油菜是原产丁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白菜演化来的,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
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边缘有明显的琴状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层
薄薄的腊粉,乂称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莱,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
另一种
白菜型油菜是从小白菜演化来的,在古籍中称为油宵菜。
它的特点是株型高大,分
枝性强,茎秆粗壮,基叶发达,半直立的。
宽大的叶片呈随圆形成或卵圆形,全缘
或波状,无琴状缺刻。
我国各地称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 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该类型乂称小油菜或甜油菜。
其植株矮小,幼苗生长较快,须根多;基叶椭圆、卵圆或长卵型,叶上举,有多刺毛或少刺毛,被有蜡粉或不被蜡粉,苞茎而生;分枝少或中等,花大小不齐,花瓣两侧相互重叠,自交结实性很低。
种子有褐色、黄色或五花子色,大小不一,千粒重3g;含油量中等,一般在35%〜 38%,高的达45%以上。
该类型生育期短,成熟较早,耐瘠薄,抗病力弱,生产潜力小,稳产性差。
该类型还可分为两个种:
(1)北方小油菜:古代文献中称为芸羞,株型矮小,分枝少,茎秆细,基叶不发
达,叶椭圆形,有明显琴状缺刻,且多刺毛,薄被蜡粉。
主根常膨大,人土较深,
抗寒、耐旱、耐瘠。
代表品种有耙齿蔓、关油3号等。
(2)南方油白菜:古代文献中称为秘菜,其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普通小白
菜的一个油用变种。
株型中等,分枝性强,茎秆较粗,苗一般半直立或直立。
叶片较宽大,色淡,中脉较肥厚,叶全缘或波状,一般不具琴状缺刻。
主根不膨大,支根细根较多。
一般耐涝、耐瘠、抗病力差。
代表品种有泰县油菜、洞口甜油菜等。
3、甘蓝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乂称洋油菜,来自欧洲和日本。
该类型植株高大或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椭圆,不具琴状缺刻,伸长茎叶有明显缺刻,羞茎叶半抱茎着生。
叶色似甘蓝,呈蓝绿色,多被蜡粉。
花瓣大,黄色,开花时重叠。
角果较长,多与果轴垂直着生。
种子黑或黑褐色,粒大饱满,千粒重3〜4g,高的达5g以上。
种皮表面网纹浅,含油量较高,一般在42%左右,高的达50%以上。
抗霜霉病力强,耐寒、耐湿、耐肥,产量高而稳定,增产潜力较大。
这种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
苔茎叶片轮茎着生,这是残留的亲缘甘兰的痕迹。
花朵状如复瓦,植株没有辛辣味。
甘兰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
一般的千粒重在 2. 5〜3. 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达45% — 47%。
我国栽培的甘兰型油菜是上世纪从日本和欧洲引进的,乂称为番油菜和西洋油菜,是我国长江流域现今种植的主要类型。
在芸苔屑十字花科植物大家庭中,除了上述油菜三姊妹外,还有其它同宗异名的家族,如我国古代供作榨油用的芜菁(俗名蔓菁)、供作绿肥作物栽培的满园花(俗名油萝卜)以及白芥、黑芥、芸芥等,因它们主要用途不供榨油,故不列入油菜家族中叙述。
以前,我国栽培的是以白菜型油菜为主,芥菜型油菜次之,甘蓝型油菜的栽培则是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
印度栽培的油菜主要是芥菜型品种,其次是白菜型,甘蓝型品种则是近年才种植的。
在欧洲,基本上是以甘蓝型品种为主,白菜型品种比重很小,而芥菜型品种主要是用丁生产调料或芳香油而有少量种植。
北美洲油菜主产国加拿大主要种植的是甘蓝型品种,白菜型品种和芥菜型品种目
前种植面积很小。
按季节分有秋种油菜和春种油菜。
根据油菜的生物学特性春化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将油菜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类型。
冬油菜系秋季或初冬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的越年生油菜,分布丁冬季较温暖、油菜能安全越冬的地方。
我国种植的油菜90%届冬油菜,主要种植丁南方以及北方的部分冬暖地区,以长江流域最为集中。
春油菜系春季播种、秋季收获的一年生油菜,主要分布丁油菜不能安全越冬的高寒地区,或前作物收获过迟冬前来不及种植油菜的地方。
中国北部、西部和东北部,以及欧洲北部等高纬度或高海拔低温地带,均以种植春油菜为主。
加拿大几乎全为春油菜,由丁一般是在5月播种,亦称夏油菜。
油菜类型的种届关系
常见的芸苔届植物有六类染色体数目不同的种。
它们是:黑芥(染色体8对)、甘蓝(染色体9对)、白菜型油菜(染色体10对)和埃塞俄比业芥菜(染
色体17对)、芥菜型油菜
(染色体18对)、甘蓝型油菜(染色体19对)。
前三种为基本种,后三种为复合
种,即后三种是前三种杂交演变而来。
例如:白菜型油菜与黑芥杂交可得芥菜型油菜,黑芥与甘蓝杂交可得埃塞俄比业芥菜,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可得甘蓝型油菜。
参考文献:
1、陈凤祥,《油菜科学栽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赵庆华等,《双低油菜新品种与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
3、张书芬,文雁成,《优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中原农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