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学PPT课件

佛学PPT课件


佛教的特点
• 哲学:理性的探索, • 宗教:虔诚的信仰,
智慧的追求。
独断的说教。
• 佛教以理性的方式满 • 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足人们宗教的情感。 既非哲学,又非宗教。
学佛者的态度
• 学术研究→怀疑→哲学 • 身体力行→信仰→宗教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鸠摩罗什(343—413),龟玆(QIU1 CI2)人,放弃相位,第一次系统介绍 《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组织大规模译场。
佛学 一门什么学说?
•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说。 •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悟的人。 • 觉:觉察,对其事注意
觉悟,对其事了然。 • 佛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佛,也译智者。 • 智慧(梵语为般若BO1 RE3):明白事理,认识
事实,便称为智慧。 • 慧是明了,智真谛(499—596),南朝梁陈时印度僧 人,译讲《大乘唯识论》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玄奘(600—664),贞观六年(627)“冒越 究章,私往天竺”,孤征17年,身行5万里, 历程110余国,完成学业。他以战胜五天竺所 有的论敌(标志着中国佛学超越了印度)载誉 而归。
• 归国后译经20余年,开创“新译”,即由梵文 直接口授汉语译文,玄奘因梵汉皆精,独得翻 译之便,出口成章,意思独断,译著之宏伟, 译技之精湛,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活动。 • “有情”:有精神活动的众生。 • “菩萨”:“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 • “世界”(又名“世间”):“世”为
迁流,“界”为方位。有情生活的地方。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
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和 社会说起,
从物质和精神说起,就不能把 握佛教的真义。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 不空(705—774):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中国密宗的创始人,翻译密宗经典100卷。
佛教的世界观
• 宇宙现象论(宇宙是怎样的?) • 非 宇宙本体论 (宇宙为什么是这
样的,是怎样形成的?)
四大原始问题
• A 世界是:永恒的?非永恒的?既永恒又非 永恒?非永恒又非不永恒?
• B 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既有限又无限? 非有限又非无限?
苦谛(道理)
“苦”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基本价值判断 “人生一切毕竟是苦”
•生 •老 • 病:身病与心病 • 死:生命在呼吸间 • 怨憎会 • 爱别离 • 求不得
无常即苦
佛教的“苦”含有痛苦、逼迫的意思。 苦的四种状态 • 逼恼的状态 • 迁流的状态 • 烧热的状态 • 变坏的状态
集谛(梵文“生起”“集起”) 痛苦的根源
• C 正得大觉的圣者(或如来)死后是:存在? 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 在?
• D 心灵与肉体:是一?是异?是既一又异? 非一非异?
佛陀的沉默
• 佛陀一概拒绝回答。认为这是毫无价值、对人 毫无益处的“戏论”,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迷 魂阵”。
• 佛教认为,宇宙的存在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 什么造物主创造的。探索宇宙的起源是没有意 义的,对解脱人生的苦恼毫无帮助。
去除无明,转识成智。
• 无明之识: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的无 明作用。
• 转识成智:按理智办事,不被无明之情 所困。
人人都可成佛
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不觉(如未磨之镜) • 觉悟(如磨光之镜) • 正觉(成佛):自觉,自我觉悟。
觉他,普渡众生。
佛陀是人还是神?
• 乔 达 摩 ( 姓 ) ·悉 达 多 ( 名 ) ( 约 前 563—— 约 前 480 或 490 ) , 古 印 度 迦 毗 (PI2)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认为苦行不是正道,不苦不乐的中道学 才是合理的。 • 以后45年间在恒河西岸传教,大比丘尼 500人,有称千二五百人。
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
• 西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人与神的 结合”。佛教不承认 有全能的绝对主宰的 造物主的存在,也不 接受“人有永恒不变 的灵魂”的观念。
• 东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在自然条件 的限制下,追求精神 的满足和绝对的自由, 甚至憧憬无限生命的 展开。佛教寻求人生 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 本质,目的是求得人 生的解脱。
• 释迦:民族名 牟尼:明珠、圣人 • 释迦牟尼:尊号,释迦族的圣人。不是
造物主,不是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正觉 者,是伟大的哲人、圣人、导师。
六师外道
• 佛陀所处的印度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时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 公认的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 即所谓“六师外道”(佛教把自己视为 “内”)。
• 《大涅槃经》:“涅槃之体,无有住处,直是 诸佛断烦恼处。”
• 《大智度论》:“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 灭,故名涅槃。”
道谛
修道的方法
• 戒:戒律,防止人做恶。 • 定:禅定,集中思虑观悟佛理,以断情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
• 印度:佛陀(约前563—约前480或490)) • 中国:孔子(前551—前479) • 希腊: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从太子(转轮王)到佛陀
• 16岁娶妻,19岁生子,29岁出家。 • 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参悟七天(一说七
七四十九天)得道(35岁)。 • 佛陀最初向五比丘传道,即批评苦行,
• 贪:过渡的欲求和过于执着的占有欲。 • 嗔:嗔恨。忿、恨、覆、恼、嫉、害。 • 痴:无明。无知或错误的知。痴迷不悟。
痴的本质是“我执”。 贪的本质是要把持所爱之物。 嗔的本质是恶意,害人害己。
人类因痴生贪,因贪生嗔。
• 三毒火:
贪嗔痴
• 三善根:
不贪不嗔不痴
灭谛
涅槃
• 涅槃:梵语,旧译“寂灭”,玄奘新译为“圆 寂”。为解脱之义,烦恼如系缚,脱离系缚即 解脱,断灭烦恼即涅槃。指超离痛苦之和平安 乐之境。
• 佛陀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心灵问题而 不是智力问题,不要人们“以智闭心”。
• 佛陀的沉默,显示着佛法的精神和宗风——重 实践、重实证,而不重语言文字、思维分析。
• “毒箭之喻” ; “无穷过”之失。
佛教关注什么?
有情世界
•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和根本。 • “有情”:梵语,旧译“众生”。 • “情”:“情爱”或“情识”,即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