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着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另外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 1、百戏: “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 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这种表演形式的出现标志着部分舞蹈以表现人物和情节为目标的模式开始形成。与汉代的“百戏”相比,他们更具备戏剧成分,可以说是后世戏曲艺术的雏形。 3、舞谱: 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今天“场记图”式的舞图,用以记录某些表演性舞蹈,这种舞蹈记录图就被称为“舞谱”。从史料记载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曲谱)、舞图(图谱)与文字(字谱)三个部分。其中,文字说明除了舞图和舞蹈动作术语(按动作顺序变化而绘制)以外,还会有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 4、“瓦舍”、“勾栏” 宋代城市出现的、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固定场所,也称为“瓦子”或“游棚”,民间舞蹈活动一般都在这类地方或广场中举行。它们的建立对维持艺人生活、传授和提高技艺,以及艺人之间相互学习、切磋、竞争,促使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相互吸收融合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5、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清宫廷舞蹈家。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曾亲自创作和表演了许多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族舞蹈,在舞蹈作为独立表演艺术已逐渐衰落的清代,对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列举题 1、原始舞蹈的特质:群体性、自发性、自娱性、功利性、实用性、模拟性 2、汉代着名的“四舞”:《巾舞》、《拂舞》、《鞞舞》、《铎舞》 3、汉唐着名舞人: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王翁须、杨玉环、江采苹、公孙大娘 4、唐代“软舞”代表作:《绿腰》、《春莺啭》、《柘枝舞》、《凉州》、《甘州》、《兰陵王》 5、《六小舞》包含的六个乐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6、《立部伎》所包含的乐舞:《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简答题 1、在汉代频繁的“女乐”歌舞活动中乐舞艺人被分成了几个等级?它们分别指的是哪一阶层的女性艺人? 答:歌舞作乐是汉代统治阶级奢侈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女乐”歌舞活动十分盛行,导致了多层次多等级乐舞艺人的出现: (1)倡优(女乐):指的是奴隶身份的职业性艺人,其中祖辈搞乐舞的叫做“故倡”。 (2)舞姬:指的是汉代时期家庭妇女中的善舞者,即官宦豪门中的能歌善舞的子女,也有少数是妻妾,他们是属于业余性质的歌舞者。 (3)歌舞者:指的是介于“倡”与“姬”之间的专业舞女,在汉代所占比重较大,不属于奴隶阶级,是专业舞人,出身有别于“倡”,以舞为生,掌握较高的技术技巧。 (4)歌舞教师:指的是专门以训练舞人为谋生手段的专业艺人,这部分艺人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正是从汉代开始,歌舞教师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职业。 这四个阶层的歌舞艺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得不刻苦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并不断追求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对汉代舞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唐代宫廷设置有哪些舞蹈机构?它们的相关职能分别是什么? 答: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不论是宫廷舞蹈、民间舞蹈,还是舞蹈的对外交流都异常繁盛,唐代宫廷舞蹈机构自然十分完备,分别设置有: (1) 太乐署(太常寺),专门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受”; (2) 鼓吹署,专门掌管“仪仗”和“大傩”之礼; (3) 教坊,专门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4)梨园,专门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这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为自己而设立的乐舞机构。 总之,唐代的乐舞机构很庞大,将数以万计的歌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为唐代舞蹈走向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宋代宫廷“队舞”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有哪些? 答:虽然宋代宫廷队舞远不如唐代的宫廷乐舞那样气势庞大,但是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出现了较之前代比较突出的变革: ①宋代队舞出现了唱、念、舞结合的综合化趋势,边歌边舞,并且还运用道具。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具的运用已经不是回归前代手执器具的表演了,而是朝着场景方面发展,如桌子、笔墨和莲花道具等; ②队舞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有朗诵致语。演出时先有致语和念词,后有歌舞奏乐表演,中间有问答,起到衔接节目的作用,兼具礼仪典礼和娱乐欣赏的功能; ③队舞中主要演员有分工,如:有负责念口号的“仗子头”、负责指挥表演队伍兼念致语的“竹竿子”、负责引舞和独舞的“花心”等等; ④唐代乐舞中经典性的舞蹈被变革在宋代“队舞”新的表演形式之中,讲究服饰华美和场景变化的效果。如《佳人剪牡丹队》的女伎头饰衣领上都戴有牡丹花,服饰和花色要变化多次,使人眼花缭乱。 这些变革说明了唐代出现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开始发生性质转变,综合化、情节化是宋代舞蹈发展的趋势。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潮流。 4、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怎么样的趋势? 答: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清三代,其最高统治者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的三个不同民族。但这三个相连接朝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却是大致相同,一脉相承的: 一是各代宫廷宴乐都在极力突出具有本民族色彩的乐舞。 二是民间舞蹈由于与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其活动方式又是业余或半业余性质的。故从元代到清代的六百余年间,民间舞虽时盛时衰,时倡时禁,但无论政权如何更替,统治者的族属有何不同,人民群众仍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和智慧在继承、发展、变革各民族的舞蹈。 三是在戏曲艺术迅速高度发展的同时,专业戏曲艺人,一手伸向前代传统舞蹈,一手伸向当时的民间舞蹈,去汲取营养,充分运用舞蹈手段为表现人物感情服务,从而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戏曲的欣赏审判价值,从而争取了更多的观众。 五、论述题 1、周代乐舞发展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周是我国古代舞蹈历史上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我国舞蹈发展的第一个集大成时期,同时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乐舞方面所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艺术成就: 1、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这套乐舞制度实际上是治国的手段,并以法律的性质将其确定下来,不容违背。 2、西周“制礼作乐”中的代表作品是《六代舞》和《六小舞》,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雅乐体系从而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 3、从周代开始,“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并且其用于何种祭祀活动的任务同时也得到了明确。这些对于之后中国舞蹈的发展,特别是雅乐体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4、历史上首次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和出现了专门管理乐舞事宜的官员,其最高的官职叫做“大司乐”。在“大司乐”以下,还有歌唱、舞蹈、器乐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5、乐舞所具备的陶冶情操、教化人的特殊功能被重视,引入到对贵族宫廷子弟的教育当中。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乐舞教育机构。 6、民间乐舞“俗乐舞”也随之兴起,出现了创编性、表演性舞蹈繁荣的场面。比如《诗经》中的《国风》、《九歌》等等。 7、首次出现了以舞蹈形象定名的舞蹈(比如:楚腰)和舞人(比如:旋娟、提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