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诊断
病理诊断:畸胎瘤
形态特征与肿瘤性质:畸胎瘤组织成分可以是单一组 织结构或同时有三胚层结构。囊性畸胎瘤良性较多,而实 性畸胎瘤恶性较多。但囊性和实性不能作为良性和恶性的 代名词。多数肿瘤为囊实混合体。囊实混合性肿瘤在年长 的患者中较多,恶变较晚,多为单一成分恶变,恶性度较 低;而实性肿槽在年轻患者中居多+恶变较早,可多种恶 性成分共存,恶性度高。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含多量胶冻样 粘液、出血坏死组织、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或浸润周围组 织时恶变的可能性极大。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 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 筋膜。
CT扫描技术要点
一、(1)扫描前禁食4~6 h。(2)检查前lh口服1.5 % ~2.0%泛影葡胺水溶液500~800 ml, 为使小肠远 近端均显影,临检查前加服300~500 ml。 (3)增强 扫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ml,注射流 率2-3ml/s,需延迟扫描。 二、扫描范围为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病灶大时层厚为5 -10 mm,层距亦为5-10 mm ,连续扫描,若疑为小 病变需1~5 mm 薄层扫描 。 三、窗宽:WW350-400。窗位:WC35-40。 四、多方位重建,多数病例需薄层重建冠状位、矢状位 、必要时曲面重建。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 细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 占21.3%。
腹膜后肿瘤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根据肿瘤组织学起 源不同常将其分为以下4大类型:间叶源性肿瘤、神 经源性肿瘤、残留胚胎组织起源肿瘤和来源不明或不 能分类的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约80% 以上为恶 性。腹膜后腔由于解剖位置隐匿,发生此处的肿瘤早 期常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患者常因触 及腹部包块或因肿瘤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 状而就诊,
第一肝门平面
第四骶椎平面
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剖区:
1.1 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胰腺及十二指肠降 部在此间隙内,此问隙向上延伸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 膜后间隙相通。 1.2 肾周围间隙 由肾前筋膜围绕而成,向上与横隔相附着,下界 达髂嵴水平。两层筋膜间充满脂肪组织包裹肾脏,故又称脂肪囊。 肾前筋膜越过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肾前筋膜延续,肾后 筋膜向后内附着于腰椎体。此间隙内有肾、输尿管和肾上腺。 1.3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 筋膜之间,在此间隙内有腰交感神经干,乳糜池和淋巴结等。
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是指除后腹膜固有器官(如胰腺、肾脏、 肾上腺等)以外,起源于腹膜后组织的原发肿瘤,以间叶 组织肿瘤多见,其它有神经源性、血管源性、生殖细胞源 性、上皮残余组织源性等。此类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全身 肿瘤的0.01%- 0.3 %,多为恶性(占80%以上),以肉 瘤多见。本文收集了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 肿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 瘤的诊断价值。
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起隔 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隙,故亦 称腹膜后间隙,位于其内的器官有胰腺、部分十二指肠、 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此间隙内还有腹主动脉、下腔 静脉及分属支、神经干(交感神经、脊神经)、淋巴结、淋 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肌肉、筋膜、胚胎残留 组织、原始泌尿生殖嵴残留部分,以上组织均可成为肿瘤 起源。
Case 2
杨X 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平 扫
增 强
平 衡 期
CT所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大 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 隔。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低密度区强化 不明显,肿块向上生长,局部与胃壁相连,肿块向前膨胀生 长,胰腺体尾部受压、推移改变。另见肿块向后生长、左肾 受压变形。右侧肾上腺未见异常。肝脏形态正常,大小在正 常范围之内,肝缘光滑,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内无异常 密度影,脾脏体积增大,内见楔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无 强化。肝门区、腹膜后区无肿大淋巴结。另见左肾小囊性密 度灶,边界清晰。腹腔内见积液。
Case 3
女,61岁,左腰部不适2年余 无血尿。
பைடு நூலகம்
脊柱左侧旁、主动脉与左肾之间可见一以等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左肾、左腰大肌接触部分部分界不清,肿块内可见 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区。 意见:左侧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并侵犯左肾及左腰大肌。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 病 理 分 类
Case 1
颜XX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平扫
增强
CT所见: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 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上极前方),大小为8*10*11cm左右,边缘尚清楚, 见较完整的包膜,相邻结构明显受压移位,但边界较清。肿块内密度不均 匀,以脂肪密度为主,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腔内部分为脂性, 部分密度较高(CT值55HU)。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两侧肾脏大 小、形态正常,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两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端 无扩张、积水征象,其内未见软组织肿块或阳性结石影。两侧肾上腺未见 占位,肾周脂肪间隙清晰。所见腹膜后区无肿大淋巴结。 CT结论:右侧腹膜后区肿瘤,考虑畸胎瘤可能大(不能除外其他含脂性 肿瘤),请结合临床。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