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关学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但正如余英时先
生在
《朱熹的历史世界
》中所指出的那样
,学界研究理学
都集中在
“道学家关于
‘道体
’的种种论辩
”[1]。当然对张载
的研究也不例外
,在研究张载哲学时哲学史界很少将其
社会政治关怀纳入视野
,忽视了张载的社会政治关怀与
其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
。“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
,
此正自古之可忧者
。”[2]显然在张载看来
“道学
”与政治不
是
“二事
”,我们又岂能脱离其社会政治关怀来孤立的考
察张载的哲学思想呢
?笔者认为政治是张载关注的核心
,
是张载学说的立脚点和出发点
,社会政治关怀渗透在张
载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对张载哲学政治意涵的忽视必
然阻碍对关学认识的深入
。因此有必要对张载哲学的政
治意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诠释
,以期加深对张载思
想体系的理解
。
张载著书立说与
“浮屠老子辩
”,使人知人知天
,有其
深刻的政治意图
,其著
《正蒙
》是
“述空文以继
”其经世之
“志
”,政治应是理解
《正蒙
》的重要视角
。张载的
“指示令
知天
”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
“民吾同胞
,
物吾与也
”,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
,视人如己
,视
天下无一物非我
。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才能有
真正的万世之太平
。只有
“大其心
”、“尽性
”而
“成性
”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所以助天成民之性乃是圣人在政治
上的使命和责任之所在
,也是圣人的功业之所在
。张载心
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正是一个使人
“自幼闻见莫非义理
文章
”,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的万世太平的社会
。真
正的万世太平要建立在人们的成性或人性实现的基础之
上
,而人性实现又有赖于人们能够知人知天
。从知天经由
成性到万世之太平
,这是张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
治问题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进路
,由此进路来理解张载
哲学
,也许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张载
“指示令知天
”的天道
性命之学
。
一、张载的经世之志
张载少时即有经世之志
,“年十八
,慨然以功名自
许
”[3]。张载一生顷刻不忘
“仁义功业
”,“人到向道后
,俄
顷不舍
,岂暇安寝
?然君子向晦入燕处
,君子随物而止
,故
入燕处
。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
……”[4]。张载极强的现
实关怀与经世之心在其所著杂诗之中尽得呈现
。“巍巍只
为苍生事
”[5]“藜藿野心虽万里
,不无忠恋向清朝
”[6],“六年
无限诗书乐
,一种难忘是本朝
”[7]。张载的名言
“为万世开
太平
”可以说是他的人生理想
、自我期许
、责任感和使命张载哲学的政治意涵诠释
收稿日期
:2010-06-12
作者简介
:毕明良
(1976-
),男
,江西彭泽人
,讲师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1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2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
摘要
:张载的
“指示令知天
”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从而摆脱一
己小我的自私自利
,视人如己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才能有真正的万世太平
。
“大其心
”、“尽性
”而
“成性
”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所以助天成民之性乃是圣人在政治上的使命和责任之
所在
。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
“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
”,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的万世
太平的社会
。
关键词
:知天
;成性
;有相之道
;三代理想
中图分类号
:B2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7387
(2010
)04-0072-04毕明良2010年第4期
(复总第78期)船山学刊
ChuanshanJournalNo.4,2010
(rest.totNo.78)72--感的集中表达
。
张载参与实际政治
,一生有两次通过得君行道来实
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一是熙宁初
,张载受荐入朝,神
宗表示
“朕且将大用卿
”,然而因与执政王安石
“所语多不
合
”,旋即被任命
“校书崇文
”[8],未能
“伸其志
”;第二次是因
吕大防之荐而入朝
,对这次入朝张载说
“吾是行也
,不敢
以疾辞
,庶几有遇焉
”[9],但因
“与有司议礼不合
,复以疾
归
”[10]。“庶几有遇
”直白的表达了希望能得君行道
,但现实
政治却使张载不能
“伸其志
”,于是
“子张子校书崇文,未
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潜心天地,参圣学
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
《正蒙
》书数万言
”[11]。显
然在范育看来张载是
“退而
……著
《正蒙
》”,也就是说张
载著书立说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另一种方式
,张载也说自己是
“述空文以继志兮
,庶感通
乎来古
”[12]。
如果说张载著
《正蒙
》是
“述空文以继
”其经世之
“志
”
的话
,那么政治无疑就应成为理解
《正蒙
》的重要视角
,忽
视张载学说的政治意涵也无疑将阻碍我们对张载关学认
识的深入
。下面
,我们先分析一下
“正蒙
”这个书名
,从中
看看张载著
《正蒙
》的意图
,也许不无益处
。“‘蒙以养正
,
圣功也
’,养其蒙使正者
,圣人之功也
。”[13]“蒙险在内
,是蒙
昧之义
。”[14]“蒙
,昏蒙也
。”[15]“‘蒙以养正
’,使蒙者不失其
正
,教人者之功也
。”[16]显然
“正蒙
”的
“蒙
”是昏蒙
、蒙昧的
意思
,而
“正蒙
”就是通过教育
“使蒙者不失其正
”,即使蒙
昧者摆脱昏蒙
、蒙昧状态而达到
“明
”的状态
。通过教育使
得蒙昧者摆脱昏蒙
、蒙昧状态而达到
“明
”的状态是圣人
的功业之所在
。范育认为张载著
《正蒙
》“与浮屠老子辩
”
是为了使人摆脱因佛老的影响而陷入的蒙昧
、昏蒙状态
。
“闵乎道之不明
,斯人之迷且病
,天下之理泯然其将灭也
,
故为此言与浮屠老子辩
……其为辩者
,正欲排邪说
,归至
理
,使万世不惑而已
。”[17]
二、知天与民胞物与
“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
,此正自古之可忧者
。”显然
在张载看来
“道学
”或学术与
“政术
”或政治不是
“二事
”,
而是同一事
。正因如此
,在张载看来
“道学
”或学术的不
明
,必然会带来政治的混乱
,或者说
,社会政治的混乱乃
根源于学术之不明
。“以人生为妄
〔见
〕,可谓知人乎
?天人
一物
,辄生取舍
,可谓知天乎
……自其说炽传中国
,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
,已为引取
,沦胥其间
,指为大道
。〔乃
〕其
俗达之天下
,至善恶
、知愚
、男女
、臧获
,人人著信
……此
人伦所以不察
,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
,德所以乱
,异言
满耳
,上无礼以防其伪
,下无学以稽其弊
。自古诐
、淫
、邪
、
遁之词
,翕然并兴
,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
。”[18]在张
载看来
“指
”不
“知天
”、不
“知人
”的佛教
“诐
、淫
、邪
、遁之
词
”为
“大道
”,乃是
“治所以忽
,德所以乱
”的根本原因所
在
。正因如此
,张载著书立说与
“浮屠老子辩
”,使人知人
、
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有其深刻的政治意图
,甚至可以说
张载正是因关注政治而著书立说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与
“浮屠老子辩
”,其讨论天道性命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乃在
于政治
。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19],
在张载看来秦汉以来学者或学术的大蔽就在于
“知人而
不知天
”,而
“知人不可不知天
”[20],这也就意味着秦汉以
来的学术是既不知天又不知人
。司马光认为张载的天道
性命之学
,就是要使人
“知天
”,“先生论性命
,指示令知
天
。”[21]
“由太虚
,有天之名
”[22],张载通过
“太虚
”这个概念来
说
“天
”,在张载那里
“太虚
”和
“天
”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意
义上是相通的
。“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23],“太虚者
,气之
体
”[24]。太虚是气之本体
,气是太虚之用
,太虚和气是体用
关系
。关于太虚和气的关系
,张载说得非常清楚
。“知虚空
即气
,则有无
、隐显
、神化
、性命通一无二
……若谓虚能生
气
,则虚无穷
,气有限
,体用殊绝
……若谓万象为太虚中
所见之物
,则物与虚不相资
,形自形
,性自性
,形性
、天人
不相待而有
……”[25]。从张载对佛老的批评可以看出太虚
与气是一种相资相待的体用关系
。张载所说的
“虚空即
气
”,“太虚即气
”的
“即
”正是这种相资相待的体用关系的
一种表达
,而不是表达太虚就是气
,不是表达太虚和气是
一种等同关系
。太虚与气是一种相资相待的体用关系
,所
谓的
“无
”只是气散而无形
,没有绝对的空无
。“知太虚即
气
,则无无
……诸子浅妄
,有有无之分
,非穷理之学也
。”[26]
“无无
”就是没有绝对的空无
,没有有无之分
,有的只是气
的聚散而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区分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
有形
,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27]“气之为物
,散入无
形
,适得吾体
;聚为有象
,不失吾常
”[28]。有形
、无形都是气
,
是
“通一无二
”的
,都根源于太虚
,以太虚为本体
,也就是
说世间有形
、无形的万事万物都是气
,都根源于太虚或
天
。人们看到世间万象万殊
,而不知道它们本为一物
,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