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美学-中国古建筑欣赏

旅游美学-中国古建筑欣赏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 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 (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 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 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 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 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 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 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 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神道属于皇帝陵寝墓地的殡葬礼仪用道,它有多重用途: ① 深葬地下的先帝可以通过神道返回人间眷顾他的臣民;


② 神道上的石人石马永远护卫服侍故去的先帝;
③ 皇亲国戚文官武将拜谒皇陵的礼仪通道
石牌坊

明十三陵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 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 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 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 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 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 宫殿,后被项羽焚烧。 唐朝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 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 迷,不知西东

知识库


石望柱-两根石望柱柱身布满祥云纹,烘托柱顶高高在上的盘龙,寓意 君临天下体惜民间疾苦,保万年平安。 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 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 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 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 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 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 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 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望天犭孔
“望天犭孔”是“汉白玉圆雕 瑞兽”的俗称,似龙非龙、似
犬非犬,呈昂首引颈向天高啸
状。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是传 说中一种叫做“j”的东西,有
守望的习性,因此称为“望天
犭孔”。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 的缩影。寓意死者逝去后,能像生前一样享受帝王仪卫的威严气势。 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 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 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 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 尽相同。

宫与殿的由来

“宫”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 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殿”原是指造型高敞的堂屋建筑, 但是随着不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殿”专指帝王及贵 族的居所、政治类用房,或供祀神佛的地方,如故宫的太 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寺庙的大雄宝殿等。宫与殿连 用专指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 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 纵贯陵园南北,全长 7 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 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 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 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 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 1425 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 1435 年 (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 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 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 四隅立有 4 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 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 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考古意见

但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天灾,可能毁于1555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 关中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震级高达 8-11级,而乾陵距华 县只有 100 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即使这些石像已 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 景象。

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 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 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 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 站在这些蕃臣像前,我们还可能相见当年朝堂中蕃臣侍立 的场面。
明十三陵神路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神路为南北走向(南入北 出),在京城故宫中轴线的延长线上 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二)建筑的功能赏性
二、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形式:官式的和民间的 官式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寝、寺庙、苑囿 民间建筑包括民居、园林、祠堂、会馆 (一)宫殿建筑 在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大兴土木,不惜财力、 人力,营造宫殿,以此象征他们的统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和长治久安的实力基础。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第二,装饰豪华富贵。 第三,外观上表现出一种辉煌、灿烂、超凡脱俗的气魄, 人们面对它或置身其中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一种震撼,相 应的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微不足道,产生拜服的心理。 秦-阿房宫 西汉长安城内的三组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 称汉三宫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相关传说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 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 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因此,这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 不能成立。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据说,明 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 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 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 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 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 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 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 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我国古代皇陵是建筑、雕刻、绘画和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大体上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形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 ; 其周围建城垣 ,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形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 代高宗乾陵 ,以山峰为陵山主体 ,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 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以建筑组群为布局的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 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 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独树石场,造型生 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 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
自南而北依次为:狮、獬豸(xie zhi)、骆驼、象、麒麟、马、武将、 文臣、勋臣。
(二)陵寝建筑

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祭祀殿堂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的统称 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玛哈尔陵,我国的秦始皇陵、明十三 陵等,都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所达到的水平。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 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 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寝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多数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在平原上。 第二,多数依照帝王生前所处的宫殿形制来模拟建造。 例:秦始皇陵仿咸阳宫殿,汉高祖长陵仿长安宫殿


陵寝建筑以崇高、森严、肃穆为特征
第三,从建筑材料来看,陵寝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尤其是主体部分, 且以灰色为基调。这与宫殿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色彩明朗、艳丽为 基调形成极大反差。 第四,陵寝前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两边有石人、石兽等石象生, 有较浓厚的象征意义。


石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着姓名、职衔、族属以及属国国别 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不同地区的"蕃臣"。这些文字经过 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残存 文字还依稀可见,从这些文字可知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 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国王斯陀勒、 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



唐高宗乾陵
六十一蕃臣
六十一蕃臣像

也称"蕃像"、"宾王像",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 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石像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 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 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 而这些石像,是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