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合理密植解析
第二、棉田的光照、温度、土壤 养分、水分状况不致因密度过大而 恶化,能满足棉花群体、个体发育 的需要。
因此,合理密植是增产的 中心环节;也是衡量农业技 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密、早、矮、膜”综合 栽培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上高衣 分的大铃品种的推广是新疆棉花生产持 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收获株数 14000~15000株/亩。特别是随着宽膜植 棉技术的普及和种植方式的改进,棉花 收获密度已增加到15000~17000株/亩。
目前生产上三种配置方式: ①机采棉(10+66+10+66)cm; ②小三膜(20+40+20+60)cm; ③大三膜(20+70+20+60)cm。
三种种植方式田间生长表现
三膜12行模式
一管4行机采棉模式
• 应该看到,棉田种植的密与稀是 相对的,合理密植的范围也不是 固定不变的,必须依据客观条件 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
棉花密植的相关知识
汇 报 人: 指导 老师:
• “密、早、矮、膜”栽培技术是
新疆棉花取得高产、优质、高效的 主体技术。
•“密”是指合理密植,是综合栽培
技术的核心;也是棉花栽培技术中 的关键问题之一。
总株数与单株铃数是有矛盾的。
如果单位面积上总株数少,单 株生长条件好,结铃多,但是, 单位面积上的总铃数不一定是最 多。
密植过大,单位面积上总株 数增多了,但是由于株数增多了, 对单株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单株 结铃数会减少,因此总铃数仍然 不一定增加。
总铃数的增加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棉株群体与个体发育的矛盾是否能 得到协调,即保证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株数, 又能给个体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条件,不致 因密度过大,个体的生长受到抑制。
146.7
10.5
4.0
420.0
152.2
Hale Waihona Puke 12.04.1492.0
178.3
13.5
3.8
456.0
165.2
3.70
12.2
450
100.0
4.94
9.3
461
102.4
7.50
5.6
419
93.1
15.0
3.9
584
129.8
30.0
1.4
406
90.2
测试地点 及资料来源
临汾,山西农科院棉花 研究所,1993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00
充分利用光能
利用有利的生长季节,充分发挥自然潜力 增加产量。
一般情况下,靠近棉株主茎部位的棉铃,由于 处于较好的营养状况下,脱落较少。
据调查,靠近主茎的第一果节,成铃率57.7%, 第二果节只有38.8%,第三果节只有21.5% ,成铃率 更低。因而充分利用靠近主茎的棉铃在适当的农业技 术配合下,必然能够降低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
单株结铃5~6个,亩总铃数达7~8万 个,亩产皮棉可达150kg左右。单位面 积上的总铃数增加仍是提高产量的主攻 方向;当然铃重的提高也是取得高产重 要原因之一。
2 合理密植增产的理论依据
2.1 能充分利用地力; 2.2 能充分利用光能; 2.3 能利用有利的生长季节,充分发挥自 然潜力增加产量。
3 确定棉花合理密植的原则
3.1 光热气候条件的影响; 3.2 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3.3 品种特性; 3.4 种植方式。
光热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的影响
在棉花生长期中,平均气温高,无霜 期较长的地区,棉花密度要小。
气候温凉,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密度 要大。
土壤肥力条件
土壤肥力高,棉株生长旺盛,植株高, 果枝多,应稀植;
充分利用地力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的主根变细, 侧根减少,但单位面积上的根量却显著增加,吸收能 力也相应加强。
棉区 黄河流域棉区
新疆棉区
表 19-3 不同密度根系干物质重的变化
密度 (万株hm-2)
单株(g)
每公顷(kg) 增长数(%)
6.0
4.6
276.0
100.0
9.0
4.5
405.0
• 在生产管理中只要因不同密度采
谢谢大家!
土壤肥力低,棉株生长较矮小,田间 郁蔽的可能性小,密度要大。
品种特性
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植株高大、松散, 果枝长,叶片宽大的品种密度要小。 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密度要加大
种植方式
• 种植方式:指棉株在田间的分布(配置)问题; • 当密度较高时,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使棉株
得到合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田间的通 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棉株的生长。 • 调整行株距配置也是实现高密度与新技术结合 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