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
中共党员。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4视频点播下载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3点播下载《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抗倭英雄戚继光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
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
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
当时名人中他最笨。
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
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
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
他也认同太笨了。
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
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
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
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
老师来迎接。
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
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
汪老师哭笑不得。
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
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
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
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
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
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
火烧靖港。
一下子水师乱了套。
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
这些新兵全往后跑。
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
他斩了一个。
大家愣了。
还接着跑。
他够不着斩了。
气得无可奈何。
手下都急了,叫他跑。
把他拖上战船。
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
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
手下人不敢说话。
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
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
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
乃移居城南妙高峰。
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
”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
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
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
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
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
消息传来,他不死了。
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
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
对质时,情绪失控了。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
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
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
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
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
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
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
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首先是自我教育。
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
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
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
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
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
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
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
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
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要不卑不亢。
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
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
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
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
更难得了。
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
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
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
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
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
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
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
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
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二)《无一日不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
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
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
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
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
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
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
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
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
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