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地域性创作探讨
摘要:随着“国际式”、“欧陆风”等流行,城市千篇
一律,博物馆建筑慢慢失去了地域特色,本文以建筑现象学
理论为指导,探讨在博物馆建筑中体现的地域性与场所精神
的创作方法,从而使博物馆建筑唤起人们对地域特色的回忆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现象学;地域性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the LiuFeng" pop,
city waking, museum building slowly lost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with building a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discusses the museum architecture in reflect regional and
place spirit creative method, so as to make the museum building
arouse people to recall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the museum; Building phenomenology;
regional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博物馆建筑蕴含着一个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所以
博物馆建筑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同时,我们在创作
中却存在着误区,随着“国际式”、“欧陆风”等流行,城市
千篇一律,我们本土的建筑慢慢失去了地域特色。我们慢慢
的开始迷失在“国际式”的误区中,找不到博物馆地域性的
创作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发展,建筑师们对地
域性创作的热情再次被唤醒,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建筑现象
学的所倡导的场所精神、直觉体验有力地批判了现代主义抽
象的形式与无环境、无地域的做法,成为建筑创作与地域文
化再次融合重要的契机。通过建筑现象学,我们可以在建筑
的创作中将博物馆的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作为研究地方建
筑文化、探讨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重点。通过对建筑现象
学的学习以及对过内外诸多博物馆建筑的调研分析,归纳总
结了四种体现博物馆地域性以及所蕴含的场所精神创作方
法。
1、塑造空间唤醒历史记忆
博物馆地域归属感表达的创作手法很多。在熟悉的建
筑符号影响下,新建筑表现出一种地区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
感归宿是一种很独特的创作手法。贝聿铭设计的苏博就是这
方面的典范。
贝聿铭在充分研究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
的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通过巧妙的布局和
尺度控制,采用分散布局,既满足博物馆流线要求,又汲取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特点,与原有建筑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整
个建筑群形式简洁,深灰色石材作为屋面和墙体边饰材料与
白墙相配,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继承了苏州传统建筑黑、白、
灰的色彩体系。几何形坡屋顶既继承了苏州古建筑综合交错
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
的束缚。室内展厅根据不同展品对光线的不同要求,在高窗
部位大面积使用了木纹金属遮光条来获得柔和的天光,偶然
间一个转交处的落地窗也放置了半透光的帘子,配合庭院中
的景观,朦胧中俨然画一般的意境。博物馆的外部环境设计
同样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庭院中有“以避为纸、以石为
绘”的“山水画”。苏州博物馆新馆从建筑布局、形态、立
面、构造、室内设计到外部环境多个层面传承了苏州传统建
筑空间与界面的特质,营造了极具场所精神的现代地域建
筑。
2、 抽象提取古代元素,赋予建筑地域形态
建筑师认为中原地区具有“文明发源、继承传统、融
合八方、开拓传播”的特征,设计应以“中原之气”为立意
构思的核心。“中原之气”可以说是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场所
精神。齐康先生认为“场”首先具有地点的概念,这地点是
具体的相应的地点。其次“场”具有的更大的特点就是有人
的活动。因此,齐康的表达,我们可以理解为“地点”就是
物质要素所围合的空间;“人”则是场所中应该表达的人的情
感即场所精神。“地点+人”就是“空间+人的情感、精神”。
博物馆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主馆的设计围绕着表达“中原
之气”的场所精神展开创作。登封元代的观星台最后成为主
馆形态的原型。主馆平面形态呈正方形,体量沿高度方向收
缩,形成“金字塔”造型,冠部则成方斗状。在形似青铜器
表面的突起的表面肌理和出土文物的色彩渲染下,主馆仿佛
是从基地上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物,让人震撼。冠部四周分别
镶嵌了四神图案,代表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
星座。冠部中心设计了一个透明圆洞,表达“以此为中”的
场所中心地位,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从总平面看,整个建筑群由九个体块组成,暗合了“九鼎定
中原”的历史典故。建筑群从整体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在反复
表达出基地场所的“中原之气”的场所精神。
河南博物馆不是简单的引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而是
立足于历史地理与文化传统,寻找地区蕴藏于丰富多样的表
层文化内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和技术表达出符合
民族文化情感的、具有民族性、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作品。
3、当地材质色彩、质感、肌理的使用
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根据建霍尔的知觉建筑理论,人
对空间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至关重要,而知觉和体验是通过感
知时间、光影、色彩、质感等物象元素,来感受某种空间气
氛或情愫,而这些元素中材质和细部又是最能体现建筑地域
文化属性,诠释空间独特气质的因子,他们与其它建筑空间
环境一起构成建筑空间的整体意象。如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中
使用了地方材料和做法,吸取浙东地区传统砖瓦墙砌筑方
法,使用了百万块以上的旧砖瓦。这种材料和做法使宁波博
物馆成为一个有生命的环境。当许多年后布满青苔的“瓦爿
墙”便真正融入了历史。
王澍的建筑有着现象学的特征,在他的建筑里,有意
的关注到场所、材料和知觉。他的建筑综合了错位、斜面、
不规则形和多重节奏,以此来唤醒身体、肌肉和触觉的经验。
他依靠手工精心制作的表面纹理和细部,唤起了人们的触
觉,创造了温暖亲切的氛围。王澍的建筑不是基于笛卡尔式
的理想主义的视觉建筑学,而是基于感觉的真实。同样,也
不是基于统一和完形,而是感觉的聚合物。王澍的建筑常常
显得笨拙和未完成的样子,但它们却可以被理解为:真实的
物质与空间在“肉身”中相遇,而不是作为理想化的视觉构
筑物。
4、崇尚自然,设计理念体现地方文化根源
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
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
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设
计师研究了当地传统棚屋建筑形式,挖掘其与环境亲和的方
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编织”的构筑
模式。运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构形式实施了他的这种构
筑模式,同时巧妙地将竹篓式的造型与自然通风结合。
文化中心的总体规划也借鉴了村落的布局,十个平面
接近圆形的单体顺着地势展开,根据功能的不同,皮亚诺将
他们分做三组并以低廊串连。皮亚诺的这一组建筑,巧妙地
将建筑思路上的原始情结与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并融入对
生态学、实际操作可能性和本土文化的考虑。它毫不做作地
营造一种文化建筑和地理情形等诸多因素的相互融合和谐
形式。
5、总结
博物馆建筑创作中更多的应该是追求一种场所的归属
感,即当地的地域性的,只有这样的博物馆才最能体现当地
特色,才能真正地扎根在当地,使人们在博物馆建筑中唤起
对地域特色的回忆,从而使地方文化真正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