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

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

荀子《礼论》之礼的起源及其本质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汉人为了避汉宣帝刘循之讳,
称之为孙卿。他的著作经西汉刘向校订为《孙卿子》32篇,今本《荀
子》为唐杨倞(jing)根据刘向本重新编排,也为32篇,其中《君子》
《大略》《宥(yo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七篇,或系
门人弟子所记。其他皆为荀子自著。荀子弟子很多,韩非、李斯和汉
初传(zhuan)《诗》的浮丘伯都出其门下。荀子尊崇孔子,又广泛地吸
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着。
《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统论述“礼”的起源、
内容和作用。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制定礼义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
礼有“养”和“别”,“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满足人的
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者”,两者相互依存。文章详细分析礼的内容,重点论述丧祭之礼,
提出“隆(兴盛)礼”的观点,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
者亡”。

1、 礼的起源
荀子在《礼论》篇中说道:“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
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
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论述“礼”的起源的时候,以“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
养人之欲”。从而提出“先王制礼”,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建
立起一系列的“礼”的规范,同时又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
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
足,便会不断追求,追求如果没有分寸和界限,就不免发生争夺,争夺便
会发生混乱,混乱便会导致无法收拾。先王为避免这种混乱,所以就制
定了“礼”来加以约束,用来养护人们的恰当愿望,满足人们的恰当追
求。使欲望不因为物的数量少而感到压抑,使物不至于被无穷的欲望
所竭尽,使物和欲两者相护协调地增长,乃是礼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概
括其礼起源论的实质,可以称为“养欲制乱”说。因此,它的贯彻执行
必须建立在对民众“化性起伪”的基础上。所谓“伪”,即人为,就是
“心虑而能为之”和“能习焉而后成”(《正名》),它不是先天就具有
的人的本性,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
的一种品格。在荀子看来,“性”产生“恶”,而“伪”导致“善”,即
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符合“礼义法度”要求。在“性”与“伪”这对
矛盾中,荀子更强调“伪”的一面。因为“伪者,文理隆盛也”。(《礼
论》) 在他看来,圣人、先王创设礼义的情况,犹如陶工调和粘土制造
陶器、木工削木材制造木器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性恶乃先王制礼之
必要性,人情乃先圣制礼之心理根据。而圣人、先王之所以能创设礼
义,是因为他们除了具有一般人所谓的“有知有义之心”外,还能够积
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性恶》)换句话说,圣人、先圣能
自“化性起伪”的工夫。所谓“化性起伪”就是圣人积伪以起礼义而
化人之恶性,使人道礼义而向善。
面对自西周以来“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挺身而出,“援仁入
礼”,他说“克已复礼为仁”,目的就是要恢复周礼,而荀子正是主要以
“隆礼”表明了他对孔子的复归。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继承孔子这样
的大儒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荀子礼学的本质
1、礼的等级性
荀子认为,礼的本质在于它的等级性。他说: “君臣上下,贵贱
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
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 “礼”
可以规定等级标准,使 “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然而,它
也不是万能的,“尧、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
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然而朱、象独不化”,因此,法就
显得非常必要了,所以可以说,礼和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规
定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来维护等级关系。
2、义是礼的本质
荀子说:‘礼者谨龄治死生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
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礼论)))礼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善始善终,自生至死,都要讲究礼义,所以
荀子反对墨子的薄葬主义,“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
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礼论》)所以礼与义相互连结,
不可分割。义是礼的本质,礼是义的文理,
荀子认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
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
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礼论》) 文理是礼的威仪,情用是礼的内
容,各种礼仪都含蓄地表达某种情感,外在的礼仪是内在情感的发挥,
礼的重要之处在于内容和威仪的并行和统一。
(3)、礼之三本
《荀子礼论》篇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
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三本。
而将礼的本源归之于天地,必须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内在的相性。
第一,天地是礼的根源之一,是 “生之本”。我们知道,儒家
的“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 如农
业生产) 的健康运行就必须以顺天时应地利为前提。从这一角度看,
礼源于对天时地利的了解于认识,当然这里的天地并不具有宗教意
义,更大程度上是指人所认识的自然规律,恰如李泽厚所说: “人们
经常没有足够重视在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之分’) 思想
中,仍然有着 ‘顺天’的重要内容。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
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
命运,人也不能依赖 ‘天’或抱怨 ‘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
顺应和利用 ‘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这里强调礼源于对天地
的认识,表明人类 “知性”的差异可能导致先贤超越常人。
第二,先祖一方面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另一方面又是人类性情的
来源,是 “类之本”。这就是说礼源于人的情感的流露,至少丧礼
祭礼的形成于此可见一斑。另外如前述,荀子认为人虽 “性恶”,
但如果有人能让能敬,就既可以寄托对祖先的思慕之情,又可以将祖
先遗传下来的无所谓善恶的本性导向有节制的善端,那么,可以肯定
的说,荀子的 “礼”亦源于人的情感。
第三,君师是引领群体的力量,礼义要依靠君师去发现,靠君师
去推广,是 “治之本”。可见,荀子的 “礼”其实源于天时、地利、
人情,而先王只是发现并整理了已经存在并运行的礼,所以与其说
“先王制礼”是一个立法过程,不如说先王发现了长久以来人类共同
生活的经验。或许,在这一点认识上,可以略微理解先王可以做到 “化
性起伪”的原因。
这段话就是今天人们仍常说的“天地君亲师”的最早出处。此段
话概括起来是说礼义有三个根本方面: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种族
的根本,君长、老师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舍此三者,则谈不上生存、人
类种族的繁衍和天下太平。不难看出,在其礼的“三本说”中,先祖、
君师代表人和社会这一历史层面上的“本”,即人道根据;而“天地”
则属于天道意义上的“本”,即天道根据。荀子以“天地”指代相对
先于和外在于人和社会的客观自然界及其衍代的内在规律,并认为它
是礼的第一“本”。天道根据保证了礼起源的合规律性,它与其人道根
据上的合目的性一起,交互作用,保证了礼的起源不仅是需要的,合乎
目的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双重根据使得礼起源论的历史合理
性和逻辑必然性都昭然若揭。还要指出的是,其天道根据也克服了“先
王制礼义”的神秘性,因为“先王”是指殷、汤、夏禹以及更遥远的
舜、尧等远古圣王,他们制礼义的真实性实难稽考;而天道根据则从自
然界客观规律层面论证了礼起源的自然客观性,减少了其中的先验的
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