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

2018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

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8年6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95号)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国家及省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指导和推进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特编制本指南。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在《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就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技术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建设的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属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规划设计目标;4、规划指引;5、设计指引;6、管理指引;7、附录。

本指南由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和管理,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在使用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具体实践情况,如发现修改和完善之处,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组织单位:南京市规划局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朱光远、王森、相文宁、徐冬喜、白如江、张明轩、曾亮目录前言 (I)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编制依据 (1)1.4 基本原则 (2)1.5 技术路线 (3)第二章术语 (4)第三章规划设计目标 (8)3.1 一般规定 (8)3.2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8)3.2.1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分解 (8)3.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类调整 (10)3.3 面源污染控制目标 (12)3.4 内涝防治标准 (12)3.5 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 (12)第四章规划指引 (13)4.1 一般规定 (13)4.2 总体规划 (13)4.2.1 总体要求 (13)4.2.2 技术要点 (13)4.3 控制性详细规划 (15)4.3.1 总体要求 (15)4.3.2 技术要点 (16)4.4 修建性详细规划 (18)4.4.1 总体要求 (18)4.4.2 技术要点 (19)4.5 相关专项规划 (20)4.5.1 水系规划 (20)4.5.2 绿地系统规划 (21)4.5.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3)4.5.4 排水防涝规划 (24)4.5.5 防洪规划 (25)第五章设计指引 (27)5.1 一般规定 (27)5.2 各类用地海绵方案设计 (27)5.2.1.宗地类 (27)5.2.2.市政道路类 (37)5.2.3.公园绿地广场类 (39)5.2.4.水体类 (41)5.3 适用海绵设施类型 (42)5.3.1 源头控制技术 (42)5.3.2 中途转输技术 (51)5.3.3 末端调蓄技术 (55)5.4 海绵城市植物选择 (60)5.4.1 规划目标 (60)5.4.2 植物配置选择 (60)5.5 海绵方案设计 (60)5.5.1 建设项目区位图 (61)5.5.2 建设项目汇水分区图 (62)5.5.3 建设项目场地竖向及径流流向设计图 (63)5.5.4 建设项目下垫面种类图 (63)5.5.5 建设项目海绵设施平面分布图 (65)5.5.6 建设项目海绵方案设计自审表 (67)第六章管理指引 (70)6.1 规划管理指引 (70)6.1.1 规划编制和审查管理 (70)6.1.2 规划实施管理 (70)6.1.3 规划核实 (72)6.2 建设管理指引 (72)6.2.1施工图设计审查 (72)6.2.2建设监督管理 (72)6.2.3竣工验收管理 (73)6.2.4竣工备案 (73)第七章附录 (74)附录7.1 南京市年径流总量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74附录7.2 控规单元规划管控指标 (75)附表7.2.1 控规单元规划管控指标一览表 (75)附录7.3 规划建设分类技术指引 (81)附表7.3.1 建设项目类别指引分类 (81)附表7.3.2 居住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2)附表7.3.3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2)附表7.3.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指标要求83附表7.3.5 工业、仓储用地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3)附表7.3.6 交通设施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3)附表7.3.7 市政道路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4)附表7.3.8 公园绿地、广场用地规划指标要求 (85)附录7.4 南京市海绵城市植物推荐 (85)附录7.4.1 南京市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推荐 (85)附录7.4.2 南京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选择推荐 (91)附录7.4.3 湿地植物推荐表 (97)附录7.4.4 雨水花园植物推荐表 (104)附录7.4.5 绿色屋顶植物推荐表 (108)附录7.4.6 下凹式绿地植物推荐表 (113)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科学有效的推进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完善南京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管理内容,补充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建设流程,并指导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编制、建设项目设计和职能部门管理,制定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指导相关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指导新建、改建项目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设计;指导规划管理部门对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两证一书”的管理审查;指导建设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实施监督以及竣工验收进行管理。

1.3 编制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95号)《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江苏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南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1《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 173-2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以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1.4 基本原则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为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和建管并重的原则。

规划引领原则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坚持生态方法与工程手段并重,“绿色”措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排水由“快速外排、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转变。

在城市各层次、各相关专业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科学制定海绵城市有关控制目标及指标,并作为出让地块的规划条件。

生态为先原则严格城市蓝线和绿线管理,加强对河湖、绿地的保护和建设,积极采用自然排水方式,充分发挥城市自身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作用,提升城市水生态的自然修复和循环能力。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南京市不同片区的城市功能布局、水文地质条件、水环境需求、基础设施状况等,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建筑等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类海绵设施的功能、造价、景观效果,因地施策,合理采用不同工程建设措施和生态技术方法。

统筹建设原则城市新开发片区及新建项目按照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严格落实海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老旧城区结合道路整治、棚户区改造、小区整治出新、排水达标区创建、积淹水片区改造、河道整治等项目统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建管并重原则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科学有序推进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大拆大建。

强化已建成海绵设施的移交养护,积极构建海绵城市信息化监管平台,完善考评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建成海绵设施的综合效益。

1.5 技术路线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应在《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要求和控制指标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建设项目的海绵方案设计中落实地块海绵指标、设施布局和设施规模的相关建设要求,指导不同类型用地的海绵方案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在建设管理中,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海绵设施规模、海绵设施布局落实情况的审查,在管理过程中补充海绵城市相关的管理内容。

本指南技术路线详见图1.5.1;图1.5.1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技术路线3第二章术语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海绵设施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控制、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雨水进行全程控制,具有雨水滞蓄、净化、渗透、缓释、转输等功能,以绿色为主、灰色为辅和灰绿结合的技术措施统称。

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留、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排入规划区域外)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4.设计降雨量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得,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5.流量径流系数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6.雨量径流系数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7.下垫面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48.绿色屋顶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

9.下凹式绿地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的绿地的统称。

10.透水铺装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

根据铺装结构下层是否设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

11.生态树池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的一块没有铺装且标高低于周边铺装的土地,可吸纳来自步行道、停车场和街道的雨水径流,是下凹式绿地的一种。

12.植草沟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13.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14.硬化地面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硬化地面不包括绿地、水面、屋顶等下垫面。

15.面源污染5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通过降雨或融雪的径流冲刷作用,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江河、湖泊、水库、港渠等受纳水体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形式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