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_(3)

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_(3)

16
集团采购,通过联盟的影响力和成员馆的凝聚力,以组织的形式给信息资源提供
商施加压力,以降低电子资源的采购价格;通过分摊,增强电子资源购买力,共同
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以扩大可用的电子资源;建立基于协议标准的馆际互
借和文献传递系统,用Web方式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构建联合虚拟参考
咨询服务体系,实现知识库、学习中心共享共建;构建统一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
基于异构系统的资源跨库检索服务,用户可按学科、数据库名称、文种同时检
索多个系统中的多种资源;分工保存文献资源,以节省空间等等。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存在在于其功能价值。艾伦(Allam)和赫尚(Hirahon)
认为联盟发展有3个原因:一是促进各种形式的资源共享;二是降低图书馆的
动作成本;三是影响信息创造、营销和销售的未来。波特(Potter)分析联盟
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共享物理资源及解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
的需求问题。弗兰德(Friend)指出联盟不只是传统服务项目中的馆际互借服
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复印优惠、联合目录共享、借阅特许,它
更注重电子期刊的合作采购,还包括解决当前图书馆存在的其它问题,以提升
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区域图书馆联盟还有更多的潜在功能,随着其发展壮大,
这些功能将会张显于世人面前。

2.2.3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区域图书馆联盟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活动,可以追
溯到100多年以前。由于经费来源、通信联络和读者获取文献习惯等方面的原
因,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大多是起源于一个地区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
这就是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早期形态,从这一点上说,区域图书馆联盟比其它类
型的图书馆联盟的历史悠久。
[1]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图书馆联盟活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发轫于地区内图书馆之
17

间的协作。1951年,上海新闻图书馆编印了《上海各图书馆藏报纸调查录—
—附新闻学图书馆目录》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个馆际合作目录,可以看作是区
域图书馆联盟性质的文件。
表2-1国内部分区域图书馆联盟情况
名称 成立时间 牵头单位 合作内容
上海教 育网络 图书馆 2000年12月 上海市教 委 在上海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间实现图
书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共建、共
知、共享,提高上海地区文献保障率
和信息服务水平
上海市 文献资 源共建 共享协 作网 1999年 上海市人 民政府 实现上海地区公共、高校、科研系统
的联网,共建信息平台,开展文献采
购协调,实现信息合作与人才培养

上海高 校网络 图书馆 2000年12月 上海市教 委 主要功能是在上海高校间实现图书
馆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共享,提高
上海地区的文献保障率和信息服务
水平,为上海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
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北京高 校网络 图书馆 2001年12月 北京地区 高校图工 委 联合引进一批中外文献数据库,建立
几种服务模式,有计划的联合建设一
批具有学科和学校特色的文献数据
库,根据各馆的需求开展馆际互借和
文献传递,进行图书馆文献服务人员
的继续教育培训
广东网 络图书 馆 2002年5月 广东省教育厅 由广东各高校馆组成,为读者提供信
息服务

天津高 等教育 文献信 息中心 2004年11月 天津市教委 联合图书馆系统运行及管理;电子文
献资源建设和管理;中文版图书馆的
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文献信息服
务;组织文献信息应用培训;开展数
字化图书馆建设研究;组织开展与国
内外其他文献信息单位的合作与交

天津高 2001年 天津市教为天津市19所高校约20万读者提供
18

校数字 化图书馆 委 网上电子资源服务
江苏省 高等教 育文献 保障系统 1997年9月 江苏省教育厅 致力于统一图书馆管理系统,联合采
编、馆际互借、共同培训、建立特色
数据库

[2]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国外的发展
区域图书馆联盟最初发源于美国,是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最初形式,因为
当时的联盟与地理因素有着重要关系。比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州的公
立大学图书馆都开始尝试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模式,比较有代表的是“三角研
究图书馆网络”
1997年,世界各地图书馆联盟在美国丹佛成立了“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
体”(ICOLC)到2002年底参加该联盟的成员有155个。
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具有图书馆联盟性质的团体就产生了,这一联盟形
成的最初动因正是基于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开
始采用联盟形式,即几个关系紧密的图书馆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结成同盟来进
行密切的馆际合作活动。
在国外,较有影响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有美国的WRLC、OhioLINK、GALILEO,
英国的CURL、SCONUL,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联合网、黑森图书馆联合体、
柏林-勃兰登堡图书馆联合体等。日本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虽然不如欧美等国家
的有影响,但由于图书馆协会等中间组织的主导,联盟是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
有序发展的实体式合作。
纵观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从高校图书
馆界发展起来的,这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信息需求、观念有很大关系,更主要
的是同一系统的图书馆更容易联盟。可以把这种同系统内部的联盟看作是区域
图书馆联盟的早期形态。而今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单一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已经
19

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各类图书馆的协调发展,所以应该建立多元
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2.2.4区域图书馆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不平衡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区域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差异,导致我国
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低”的格局,导致区域图书
馆联盟数量、发展程度不均衡。另外,由于缺乏沟通机制和发展政策,使得专
业性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数量众多,特别是各个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不但数量
众多,发展较好,相比之下综合性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较慢,为数不多。在
高校图书馆联盟中,211工程院校比非211工程院校发展的好。
[2]知名度低
我国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普遍知名度不高,发展的比较好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比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和广东省高校电
子图书馆没有被广大用户所知晓。不知道这样的服务联合体就不会有效的利
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由于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实践的历史较短,更说
明这些联盟没有注意到宣传自己,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互相不开放
目前国内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联盟成员内部
交流很有限,联盟和联盟之间更是各自为政。跨联盟、跨行业、跨系统的图书
馆之间的相互开放基本空白,这种情况与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不相符合。特
别现在世界上国际图书馆联盟、超级图书馆联盟已经出现,互相不开放,基本
不开放是逆潮流而为之。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观念的落后,还有技术环境的
限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应该逐渐杜绝。
[4]管理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