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

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

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究内容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被人们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快速、便捷、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变得更加轻而易举,这对著作权的保护构成巨大威胁。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无地域性和信息高效快速的共享性,传统的著作权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平衡更是著作权法所着重的原则,而最能体现其平衡精神的莫过于合理使用制度。

网络的快速、便捷、低成本的使用特点则使本来简单的合理使用问题更加复杂化。

对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的探讨对重建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使用机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利益平衡原则立法建议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特点(一)网络著作权的含义和特点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

在我国,著作权属于民事权利,是著作权人主张在其作品上人身和财产归属的权利。

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也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特征:专有性。

著作权为其权利人所专有,其他任何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能为赢利目的使用其享有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地域性。

指一国所确认和保护的著作权,仅在该国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不发生法律效力;时间性。

各国法律对著作权的保护都有规定的期限,期限届满,该著作权的保护自行终止,成为社会公有材富,任何人均可无偿使用;无形性。

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不同,没有具体的形体,但其是依附于有形团载体而存在的;可复制性。

即该著作权的客体是可以被复制重复利用的。

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知识传播给传统的著作权带来了冲击,“知识载体”越来越呈现出非物质化和非可控性,这些性质也正是知识信息存在的特性,由此网络著作权应运而生。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此种著作权的客体均归为数字作品,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传统形式的作品通过数字化转换而形成的数字化表达,称之为数字化作品(Digitized Words);另一类则是创作之时就是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作品,称之为数字式作品(Digital Works),包括数据库以及一些多媒体节目。

[1]而这种新型的著作权也日渐显现出与传统著作权的一些分别:1、形式虚拟化——非物质化。

传统著作权的客体必须是一部成形作品,即是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一定物质载体呈现。

而网络著作权客体的载为计算机网络,不需要通过“物质化”的过程,他是实实在在的传递与交流,没有物质载体的束缚,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只有信息流而没有物质流。

如果用户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即时随机下载,并可用打印机制作成传统的纸质文献。

在信息利用的方式上,受众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大大方便了用户。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非可控性。

网络著作权的信息依据网络,外在表现形式是“比特流”,即一种信息的载体,它的复制和传递呈现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

[2] 即在作品可以不离开其所有者的同时被无限复制,也可在复制同时瞬间“发行”至全球。

因为在复制的同时并不需要作品离开所有者,即作品的所有者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作品正在被复制,甚至已经传播到全球的任何一角落。

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足以令所有者失去对作品著作权实际上的控制。

3、信息传播的无地域性。

从技术上来说,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通过自己的IP 地址,访问到世界各地的网站浏览信息,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访问者交流。

也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访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料。

著作权人一旦在网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任何一个访问者都可以进入,浏览与之进行信息交流。

但是,传统著作权只在一地有权实行,据此在网络上,该著作权人的权利便很难得到保障。

4、侵权行为的难以追究。

首先,任何侵权欣慰的认定都必须有事实依据,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却使得网络上的证据失去原始性。

网络中存在的数字化信息都是由0和1所代表的物理状态组成的离散信号,不存在连续性,对其所做的修改和删除难以发现和鉴别,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其次,侵权主体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运行商进入网络平台,其所提交输入的个人信息并不一定真实,侵权主体就很难认定了。

再次,因为网络侵权行为的行为地很难认定,所以就造成司法管线的困难。

最后,由于网络侵权行为的隐秘性,和网络著作权的非可控性,权利人很难知道自己的权利已经受到了侵害,即便知道,也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收集证据,很难实行自我救济。

(二)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特点“合理使用”既然是称之为“合理”,其必须是说使用的目的要有合符情理的地方,而“合理”与否是一个道德判断,并非一个法律判断。

既然是一个道德判断,它就存在模糊性。

如果著作权合理使用中的“合理”具有模糊性,这对著作权人和广大公众的利益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广大公众会主张其使用为“合理使用”而威胁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的利益;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会主张广大公众的使用不为“合理使用”而威胁广大公众的利益。

尤其是在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把法律的滞后性更明显的表现出来。

传统意义的合理使用在一日千里的互联网发展中,遭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本来用于维持作者、传播者和受众的衡平性也由于此而渐渐失去作用。

什么是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指在利用有版权的作品时,即不需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一般也不需要支付报酬,而且不构成侵权。

”[3]郑成思教授的这个概念采用了否定性判断的定义强调,合理使用是一种事实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合法行为。

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各国没有统一的规定。

《美国版权法》引入了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并明确地规定了四条判断标准,(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即是否具有营利性;(2)享有著作权作品的性。

(3)同整个著作权作品相比所使用的部分的数量和质量;(4)使用对有著作权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22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具体方式:(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报道时事新闻额,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的再现或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文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在公共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活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10)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社应、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根据《北京日报》的初期数据指出,2007年国民的互联网阅读了为36.5%,图书阅读率为34.7%,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两年进行一次,目前即将出炉的已经是第五次。

根据前四次的调查结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则为48.7%,而2007年更低。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阅读率却是持续上升。

1999年为3.7%,到2007年互联网阅读率更高达34.7%。

“这是一个趋势”,学者止庵说。

[4]网络阅读超过图书阅读已然成为现实,那在规定网络上关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

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和传统的合理使用又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传统的合理使用和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传统的合理使用诞生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让受众更容易更方便的阅读,让文化随着作品的传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而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好像更倾向于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了。

也许是因为现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掌握的阶段,一部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时候,连侵犯著作权都变得如此轻而易举并难以察觉,如果合理使用都一再限制著作权的权利,那著作权人还可以拿什么维护自己的利益?著作权法的效力又如何得意维持?当然,著作权和合理使用最终的目的始终是在作者、传播者和受众中得到平衡。

所以,当翘翘板的一边倾向于受众的时候,合理使用就应该加多一点力度在作者和传播者身上了。

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平衡效果。

(三)合理使用需要坚守的原则1、各方利益平衡原则。

1970年没做总统华盛顿向国会就著作权立法所发表的讲话,深刻地描述了著作权的立法精神:“没有什么促进科学和文化更值得你们去保护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措施迅速受到了社会效果,那么知识一定占有很重的比例。

……为了捍卫自由宪章,知识正以各种方式做出贡献:识别和抵制对他们权利的侵犯;区别什么是压迫与必要的法律权威;将自由经省和自由放任区别开来,保护前者,避免后者;见归队侵权行为保持迅速而稳妥的警惕与对法律的尊重结合起来。

”这段话表明,政府所以设立著作权,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其作用在于鼓励作者创作与传播作品,其目的在于推广只是与使用作品。

[5]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存在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多元选择,存在创作者、传播者、受众在行使权利中一定程度的对峙等现实,著作权法在现实起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保障作者及其他主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等多重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是现代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

[6] 而平衡精神的确立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合理使用规则由英美国家法官率先创制,经过多年的争论,如在英国关于著作权归属及其性质认定的讼争曾引起长达40年的“书商运动”,著作权法的宗旨从鼓励和促进传播,变成了“保护”和“限制”并存的平衡精神,并形成现在的合理使用制度。

既然是创制著作权之初就渐渐形成的精神,平衡各方利益当然就成为必须坚守的原则。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著作权人的利益保护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合理使用原则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2、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法上,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