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摘要: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是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后来产生了分化。

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流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主要心理学思想正文: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从未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而获得重要的科学或医学奖项。

精神分析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个体内在的东西、特别是探究个体的无意识来解释人的行为。

1.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自我意识的层次:(1)意识——对此,一个个体可以不怎么困难地予以理解和向他人描述;(2)前意识——一个个体可以将之召唤到意识当中;(3)无意识——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一个个体的自觉意识,除非这个个体依靠精神分析家的帮助。

抑制——通过这个过程,一个个体阻止某些儿时的事件和其他东西成为在自觉意识中可以获得的东西。

偏见——通过这个过程,无意识层面的神经性的、或精神的焦虑被转化为有意识的恐惧。

因此,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之间有可能发生交换。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对行为的一种内在考察的、个体性的解释,是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而发展起来的。

2.弗洛伊德的方法(1)首先,他尝试催眠术,但他发现催眠术转移了症状却没有彻底医治他的病人。

(2)后来,他转向与个人进行长期深入的访谈,其途径是以一种完全不作判断的方式来接受病人所说的任何东西(自由联想)。

(3)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对付他自己的神经病,即一种创造性疾病。

梦为弗洛伊德提供了观察无意识心灵的一个窗户——最初是他自己的不安的心灵,然后是其他人的不安的心灵。

他关注梦的分析,这是他生涯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有助于他搞懂自己的精神神经疾病,并阐述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

宣泄——通过替代性的手段对某个个体的强烈的情感进行清洗。

移情——一个病人的情感态度从父母或过去的其他个体向治疗者的转变。

(弗洛伊德认为,对于治疗者的这种非理性的爱的情感或敌对的情感是病人与童年时期的依赖性的重大而又必要的脱离。

)认同——通过这个过程,某个个体接受了另外一个人的特性,并将之体现在他,或她的个性之中。

(弗洛伊德将“认同”看作是持续长久的心理情感。

他认为模仿是一种短暂的认同。

)3.弗洛伊德认为他的主要发现为:梦是某种希望的实现,是某种压抑的、不可接受的性的希望的间接性表达。

《释梦》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4.俄狄浦斯情节——存在于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一种乱伦的诱惑。

5.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希望的实现:(1)快乐原则——主要由某种性本质的希望和欲望所构成,它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们可以要求并不十分文明的行为。

快乐原则统治着无意识。

(2)现实原则——由有逻辑的、有组织的思想所组成,其中许多思想有助于个体达到快乐原则的目的。

现实原则主要在意识层面发挥作用。

这两种类型的希望的实现经常处于冲突之中,而一个个体的行为可以代表一种妥协。

6.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确定了人格发展的以下阶段:(1)儿童早期性器官发育前的三个阶段——口头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2)某种延长了的“潜伏期”(大约从6岁到青春期,个体慢慢地成熟,性欲逐渐消失)(3)“青少年时期”(4)成熟期的“生殖器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1)本我——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诸如本能——的所有东西构成。

由人的人格的生物成分构成的本我,借助于作为减少紧张的手段的快乐原则来发挥作用。

对于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它不知道道德。

(2)自我——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环境之间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3)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代表着自我控制,由社会的传统理想的内在表现所构成。

在这里,个体被教会区分正确和错误,并学会为完美而奋斗、而不是为快乐而奋斗。

因此,超我与本我是相冲突的。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荣格把自己的思想叫分析心理学,是为了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

同时,荣格认为,分析心理学实际上可以包括一切对潜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的学说。

1、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荣格和他的同事在1904年在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荣格发现,患者对有些联想词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包括反应时的延长、对反应词的再现错误、对反应词的重复。

他把这些联想词叫做“情结指示词”。

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就可以探测出患者心理的症结所在。

荣格在联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他认为,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它是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的;情结是人人都有的,但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上因人而异。

荣格认为,情结主要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2、人格结构理论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

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

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individuation)。

荣格认为,个性化或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的主体是潜意识的自性(the Self)。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

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

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但是,他后来认为,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它位于心灵深处,是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的概念。

它是我们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常常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基本涵义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

)位于心灵的最深层。

荣格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的概念混淆使用。

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

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

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展现出来的人格方面,使人能够对外部世界作出恰当的反应,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过分认可人格面具,会导致对真实自我的过分压抑。

因此,从心理健康的意义上看,必须在人格面具和真实自我之间保持平衡。

阴影是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阴暗的、隐秘的方面。

一方面,它与个体潜意识有联系,包括一个人违背道德的所有的体验,一方面与集体潜意识相连,包括心灵内部所有最受压抑的或不发达的部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

它们产生于男女在世代交往中对异性的态度和体验。

自性是整个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格的代表,是人格发展力争达到的最高目标。

它具有超越功能,即产生一种使对立面趋于统一的力量,从而使人格的各个方面保持和谐平衡。

3、心理类型学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阐述了完整的心理类型学说。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

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

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他的心理类型理论已被实验心理学家证明是基本可信的。

4、心理动力学人格结构要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荣格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是,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

我们的感官不断地从外界接受能量,每个心理系统也会从身体接受能量,它们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荣格所理解的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

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有前行和退行两种流动方向。

前行是有意识地适应外部世界的方向,即努力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退行则是潜意识地满足内在的要求,即激活被排斥的潜意识内容以产生新的机能以适应现实。

他认为,前行和退行的适当调整对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荣格主张,心理的动力不仅遵循因果性原则,还符合目的性原则。

因果性原则即承认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行为具有影响;目的性原则即认为未来的目标和欲望也会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

5、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