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整理课件
3
整理课件
4
㈢、本能论:
– 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 每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四个特征 – 早期:性本能(里比多,libido)和自我本能 – 后期:生本能和死本能 ㈣、人格论:
1、人格结构:(图) ★
人格部分
描述
遵循原则
本我(id)
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快乐原则
③、投射: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 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④、否认: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 实的存在
⑤、移置: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 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 变驱力
⑥、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
整理课件
11
⑦、自居作用: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 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
……
整理课件
2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㈠、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 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图)
– 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 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
–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 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
㈡、精神分析的方法: – 自由联想法 – 梦的解析法 –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3、方法论上的局限:
– 以偏盖全,将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 忽略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和
超我)
2、人格发展:★
–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 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 也能产生快感。这一年龄段内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 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 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道德焦虑: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 责的知觉为基础
2、自我防御机制:
– 自我防御机制: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 性、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
– 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整理课件
10
①、压抑: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 到潜意识中去
②、反向作用: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 欲望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
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 1、焦虑论: 两种焦虑理论: 焦虑发展的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后续焦虑阶段
整理课件
9
– 焦虑的种类:
——现实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源 于知觉到所需要的对象缺乏,或存在客观的真实 的危险
——神经症焦虑: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 基础,且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
④、潜伏期(5~11岁):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 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此时的性发展呈现一 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 觉,前生殖期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 抑的里比多差不多一扫而光,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以上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 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 式奠定了基础,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 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深层心理和整个的人格,
成为一种可以解释个人、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整理课件
13
㈡、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非理性主义倾向: – 否定意识是心理的实质,否认意识的主导作用
2、生物学化的倾向: – 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的社会性本质,抹杀 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我(ego)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 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至善原则
整理课件
5
整理课件
6
–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
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 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 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
整理课件
12
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波林:“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通 史, 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能自诩是一部 心理学的通史了。”
㈠、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的新纪元:
2、开辟了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
• 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整理课件
8Leabharlann ⑤、生殖期(12~20岁):在青春期,个体最重要 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 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达到生殖期人 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 两种危机:一是固着,二是倒退,固着和倒退是心 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⑧、倒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 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 情,减轻焦虑
㈥、社会文化观:
• 弗洛伊德晚期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
历史现象
•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人性和人类文明相
对立——人性即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 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文明的发展要以牺牲个人 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为代价才能获得
②、肛门期(1~3岁):此时的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如大便产 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 足。
整理课件
7
③、性器期(3~5岁):约在3~5岁,儿童进入 性器期,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 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恋母情结”,故性器期又叫恋母 情结期(恋父情节:“克勒厄屈拉情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 与大众传播研究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
整理课件
1
第一部分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㈠、略传: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㈡、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