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演示文稿
•
• 五、考核方式及命题原则 1、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 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 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 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 (2) 考试要求:鉴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 践并重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并具有运用所学 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着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分析理 解能力考查两个方面。
•
• 三、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 1.自学。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或其他方式,理 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2.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相互鼓励、互相 启发的作用。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各地辅导教师进 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 题。这部分辅导一般以占总学时数的1/4为宜。其他辅 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 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期末复习应 试等问题进行辅导。 4.社会调查。结合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安排1-2次的 社会调查,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而加深 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加深切了解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
(4).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 较易、较难、难。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 数的比例大体是:2:4:3:1。 •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 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的原则是二者兼顾,统筹 安排。 • (5)试题类型及结构 • 本课程试卷采用四种题型:填空题、选择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题型分数比例 为:1:1:2:3:3。 •
•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 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 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且是创造、加工知识的 精神活动,科学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是人 和物组成的动态过程。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科 学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源泉,也是验证科学理论的唯一 标准。因此,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 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上 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 结果。我们在研究和学习科学时,既要重视学习现有理 论和研究方法,又要有创新精神,鼓励提出新观点和新 预见,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 的矛盾。
• 2.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科学外部,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 系。例如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力学就是在古代农牧 业和建筑、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 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 下进行的。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 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
《科学与技术》
•
• 《科学与技术》课程说明
• 一、为什么要学习“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 科教育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一门必修的专业 基础课。 “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决策,贯彻 “科教兴国”的决策,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小 学教师承担着科学启蒙教育的重大任务。因此, 提高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加强中小学教 师的科学技术通识教育十分必要。 《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基础性、 综合性和通识性的课程,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介 绍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和成果,引导学 习者从整体出发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着重帮助学习者认识当代科技的两重性,建立人 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 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 化。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 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 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例如,无 线电技术就是麦克斯威电磁场理论预言被证实后, 才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是因为在十九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研究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宏 观的、低速运动现象。工业技术所利用的,也是 人们早已熟悉的自然界的“力”和物质。人们可 以依靠经验而不必系统地了解它们的许多特性。 并且,当时人们也很难去追索这些实践经验背后 所隐藏着的一般规律,所以,实践对于科学的促 进作用和决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 2.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而知识的发展变化又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牛顿 运动定律,其内含的绝对时空观,到了20世纪初 就不得不进行修正,被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的 相对论时空观所取代。 科学是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过程。在此过 程中人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 性。科学在不断摒弃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理 论,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前进。
• •
2.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 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 之内。 •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 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试卷要能考察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能 力。 • (3).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 的题目,在一份试题中,了解、理解、掌 握三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 3:4:3。 •
• 四、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涵盖的学科领域广、内容多、知识新,因 此,我们建议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要认真地阅 读每一章的学习建议。其次,本课程是以远程教学形式 为主,学习方式以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学习者应把握住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要掌握,对 一些知识、理论推导以定性了解为主。第三,学习者在 学习的过程中,应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在 整体上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当代科技的 两重性,建立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为以后从事小 学方面的科技启蒙、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的三 大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也涉及了核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 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当代高新 技术领域。具体分为八个部分: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二章 核物理学 和核技术、第三章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第 四章 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第五章 现代宇宙 学、地球科学与空间技术、第六章 计算机科学 与现代信息技术、第七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 续发展。 《科学与技术》课程共54学时,3学分,开 设一学期。
• 二、主要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不同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 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因 此,丰富、高质量的教学媒体是远程教育的必备条件。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科学与技术》(石萍之主编,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主要教学媒 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 也是我们教与学的基本依据。 2.录像教材:共15讲。由上海师范大学沈荣祥等教 授主讲。录像教材按文字教材的内容框架,系统讲授各 章的教学内容。借以帮助学习者在自学文字教材的基础 上,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把握。 3.IP课件:共8讲。由上海师大沈荣祥教授等主讲, 着重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问题。IP课件可通过电大在线 网站常年点击收看。
• (一)科学的内涵 1、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许多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努力 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创立的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典范。 这些定律揭示了客观世界物体的运动规律。但牛顿自己 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是在伽利略等前人的 工作基础上,才完成了当时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 综合,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经典 力学体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逐 步加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一代又 一代的科学家将这些认识综合在一起,通过概念系统形 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就诞生了。
•
绪
论
•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科学与技术 的关系;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2、理解: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本质。 3、STS:理解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 关系的演变。
• 绪论 • 绪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科学、技术以及它们 的关系。我们就这三个问题来学习。 • 一、科学 什么是科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非容易。 科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名词。以英国著名科学家 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为代表的学者 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含 义。事实上,科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科 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就很难给科学下一个永 远不变的定义。现在,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把 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可以帮助我们 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
• • •
4.直播课堂:本课程录制了2节直播课堂节目,每 学期计划播出一次。内容是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 方法、学习方法等等。这些节目常年挂在电大在线的相 关栏目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适时收看。 5.网络课程:网络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 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系统、在线 搜索、随时更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等优点。“科 学与技术”网络课程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教师教学、学生 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整合已有的 教学资源,补充、扩展、提高助学的内容,使之在网络 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生产和技术的长足发展, 已经超出了人们熟悉的范围。一些研究甚至一时 还看不出,能否直接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景。科学 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为技术 和生产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现代科学产生了 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 的因素。 但我们还不能简单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 “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科学在今 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正是以现代 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然 要依靠生产技术提供的实验手段,至今仍有不少 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来源于生产和技术实践之中。 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仍然是科学发展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如果说,16世纪科学是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的 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的群众组 织—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爱 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当代科学活动突破了以往 的一切形式。人们开始把科学称为“大科学”,认为科 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企业和政府都直 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在科学活动中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 家、政治家的结合。 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究的课题领域越 来越复杂,而科学研究所需的信息是全球性的,科研耗 资也是十分巨大的,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深,有人 说科学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学具有社会属性,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 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不仅仅是反映 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更是一项 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