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频通信

射频通信

一、概述 射频

顾名思义就是适于无线电传播的无线电频率,原因有两个:

一、是射频适于天线辐射,在空中产生无线电波;

二、射频具有宽阔的频段,能容纳很多互不干涉扰的频道或信道。 射频波段划分 通常按波长长短来划分,分为:长波、中波、短波、 超短波、分米

波、厘米波、毫米波等。

1、长波波段 波长 1000 ~ 10000m,频率

30 ~ 300KHz,适用于远距离通信

2、中波波段 波长100 ~ 1000m,频率

300 ~ 3000KHz,适用于广播、通信、 导航

3、短波波段 波长10 ~ 100m,频率 3 ~ 30MHz,适用于广播、

通信

4、超短波波段 波长1 ~ 10m,频率30 ~300

MHz,适用于通信、电视广播、雷达

5、分米波波段 波长10 ~ 100cm,频率300 ~3000MHz,适用于通

信、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电视广播、雷达

6、厘米波波段 波长1 ~ 10cm,频率3 ~ 30GHz,适用于中继通信、

卫星通信、 雷达 7、毫米波波段 波长〈 1cm,适用于中继通信、卫星通信

二、无线通信系统

射频各组成部分

主要分为天线、发射和接收几部分。

天线分为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卫星收发射的电

磁波信号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供接收机射频端摄取与处理。发

射天线是将调制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转换成电磁波信号发射出去。

发射接收电路结构

通信机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发射机射频部分的任务是完成基带信

号对载波的调制,将其变成通带信号并搬移到所需的频段上且有足够

的功率发射,其结构框图如图2.1 所示。发射机发射的信号是处于某

一信道内的高频率大功率信号,应尽量减少它对其他相邻信道的干

扰。

接收机的射频部分与发射机相反,见图2.2,它要从众多的电波中选出有用信号,将频带信号变为基带信号,并放大到解调器所要求的电

平值后再由解调器解调。由于传输路径上的损耗和多径效应,接收机

接收的信号是微弱且又变化的,并伴随着许多干扰,这些干扰信号强

度往往远大于有用信号,因此接收机的主要指标是灵敏度和选择性。

收发信机共用一根天线,天线与收发信机间必须有效地进行收发转换

和隔离。收发若分时进行,则天线共用可以是一个转换开关;收发若

频率不同,则天线共用器必须具有良好地滤波,让发射信号对接收信

号地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2.2 无线接收机关键技术指标

2.2.1 接收机灵敏度

接收机灵敏度是接收机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灵敏度定义为:当

接收机输出端为解调提供了充分的信噪比S/N(Signal-to-Noise)时,接

收机可检测到的最低可用信号功率。如图2.3 所示。

通常用噪声系数来反应接收机的灵敏度。 噪声系数的定义如下:

即NF=输入端的信噪比/输出端的信噪比

2.2.2 接收机的选择性(门限)

接收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它的选择性。选择性的定义为:在邻近

频率强干扰和信道阻塞的情况下,接收机满意提取所需信号的能力。

在多数体系结构中,中频信道选择滤波器的设计决定了接收机的选择

性。

接收机应该有足够的线性性能去处理可接受的失真信号。如果接收机

在频率选择和线性度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就会产生互调分量而降低所

需信号的质量。一般来说,失真度确定了接收机可处理的输入信号的

最大功率。三阶失真在很多接收机体系结构中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

为互调分量处于所要得信号中。以三阶输入截获点IIP3 来表述, 可以从双音频测试和规定得伴随信道抑制比CCRR(Co-Channel

Rejection Ratio)计算出三阶失真来。在测试互调失真的过程中,所

需信号得功率电平Psig (dBm)和不需要的各个信号的功率电平Pud

(dBm)(其中一个常常被调制)从技术规范中可查到。位于所需

信道的不需要的互调分量IIP3 计算式为 接收机的三阶截获点IIP3 计算式为 对于压缩和失真的另一个有用定义是1dB 压缩点 P1dB 。1dB 压缩

点定义为:功率增益从理想点下降1dB 的点。其关系式一般为 2.3 接收机射频架构

目前接收机射频模块中较常见的架构主要分为三大类:超外差式、直

接下变频方案、数字中频方案。

2.3.1 超外差方案

超外差式接收机射频部分的结构框图如图2.4 所示,其工作原理为把

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后转变至中频,在中频模块上对信号

进行滤波放大后解调至基带。采用此方案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

虑。首先,中频比信号载波低的多,相对与载波段,信号选择性在中

频段比较容易实现,且对滤波器Q 值的要求较低。因此射频部分的滤

波器带宽比较大,主要用于选择频带。中频段的滤波器带宽可以做的

很窄,因此主要用于选择信道。

其次,接收机从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电平一般为-160~-120dBm。如

此微弱的信号要放大到解调器可以解调或A/D 变换器可以工作的电

平,一般需要放大100~200dB。为了放大器的稳定和避免振荡,在

一个频带内的放大器,其增益一般不超过50~60dB。采用超外差式

接收机方案后,将接收机的总增益分散到了高频、中频和基带三个频

段上。而且,载波降为中频后,在较低的固定中频上实现窄带的高增

益的放大器要比在载波频段上实现高增益的放大器容易和稳定的多。

射频部分的放大器需要噪声系数很低,原因是变频器的噪声系数一般

都较大,而前端的带通滤波器是无源的,有一定的插损,根据级联的

噪声系数公式,前端若无低噪声放大器,整个系统的噪声系数将很大。

而在变频器前引入具有一定增益的低噪声放大器可以减弱变频器和

后面中频放大器的噪声对整机的影响,从而对提高灵敏度有利。但

LNA 的增益不宜太高,因为变频器是非线性器件,进入它的信号太

大,会产生众多非线性失真。LNA 的增益一般不超过15dB。带通滤

波器可以放在LNA 前,滤除带外信号,减少由于LNA 非线性引入的

各种互调失真干扰。带通滤波器也可以放在LNA 的后面,降低系统的噪声系数。超外差式接收机的最大缺点是组合干扰频率点太多。这

是因为变频器具有非线性,它将进入的有用信号RF 和本振信号LO ,

以及混入的干扰信号(如频率为f1和f2的干扰信号)进行混频产生组

合频率,如果这些组合频率落在中频频带内,就会对有用信号产生干

扰。通常把这些组合频率引起的干扰称为寄生通道干扰。在寄生通道

干扰中,一种称为“镜像干扰”的现象最为严重。要消除镜像干扰的

唯一办法是不让它进入变频器,这要靠变频器前面的滤波器BPF1 滤

除。BPF1能否有效滤除镜像频率,关键看BPF1 的Q 值。Q 值越大,

滤波器的带宽越小,镜像衰减越大。在有限的Q 值范围内要有效的

衰减镜像频率,就必须增大中频频率,这样就拉大了镜像与信号之间

的距离,镜像衰减也越大。高的中频使镜像频率远离有用的信号,利

于抑制镜像频率干扰,利于提高输出中频的信噪比。也就有利于提高

接收机的灵敏度。但高中频使具有相同Q 值的中频滤波器的带宽变

大,必然降低了它对相邻信道的抑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高中频

要达到同样的相邻信道抑制能力,就对中频滤波器的Q 值提出更高

的要求。所以中频的选择考虑的是“灵敏度”和“选择性”这一对矛盾的折

衷。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仿真工具,如Agilent 公司的ADS、ansoft

公司的designer、microwave office等仿真软件进行频率规划和杂散仿

真,从而进行中频的选择。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二次变频来解决“灵

敏度”和“选择性”这对矛盾。这种结构有两个中频,高中频部分用

来滤除镜像干扰,低中频用来完成提取有用信道抑制邻道干扰的任务

2.3.2 直接下变频方案

若本振频率等于载波,即取中频为IF ω =0,就不存在镜像频率,

也就不会有镜像频率干扰。把载频直接下变频为基带的方案也称为零

中频方案,结构图如图2.5 所示。由于零中频信号是基带信号,而在

数字通信里基带信号往往都是分成同相和正交的两路,所以通过两个

正交的本振信号,下变频直接变为I/Q 两路正交基带信号。

除了没有镜像频率干扰外,直接下变频方案还有以下优点:接收机的

射频部分只包含了高频低噪声放大器和混频器,增益不高,易于满足

线性动态范围的要求,且由于没有抑制镜像滤波器,也就不必考虑放

大器和它的匹配问题;由于下变频后是基带信号,因此不必采用专用

的中频滤波器来选择信道,而只须用低通滤波器来选择有用的信道,并用基带放大器放大器放大即可,而这些电路都是很容易集成的。

与外差式接收机相比,零中频方案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

本振泄漏。零中频方案的本振频率与信号频率相同,如果变频器的本

振口与射频口之间的隔离性能不够好,本振信号就很容易从变频器的射频口输出,再通过高频放大器泄漏到天线,辐射到空间,形成对邻

道的干扰。这在外差式接收机中就不容易发生,因为外差式接收机的

本振频率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一般本振频率都落在前级滤波器的频

带之外。直流偏差是零中频方案特有的一种干扰,它是由自混频引起

的,如图2.6 所示。如上所述,如果由本振泄漏的本振信号又从天线

回到高频放大器,进入下变频器的射频口,它和本振口进入的本振信

号经混频,差拍为零中频,即为直流。同样,进入高频放大器的强干

扰信号也会由于变频器的各口隔离性能不好而漏入本振,

反过来它又和射频口来的强干扰经混频,差拍为直流。

在零中频方案中,将RF 信号转变为中频为零的基带信号,这些直流

偏差就叠加在基带信号上,而且这些直流偏差往往比射频前端的噪声

还要大,一方面使信噪比变差,而且这些大的直流偏差还可能使混频

器后的各级放大器饱和,无法放大有用信号。可以将下变频后的基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