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材课件教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材课件教材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有两方面内涵: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二、发展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合作进展顺利 (四)贸易对象不断扩大
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东南亚各国→欧盟、北美等国→澳新 →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五)自由贸易制度初步形成
进出口关税的大幅降低;行政管制手段的逐步取消;加入WTO和国际进 一步和国际惯例接轨等等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25000
21738
2000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贸易(1978年至今)
(一)外贸持续大幅增长
原因:一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是主动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发展相关产业和扩大出口; 三是大量吸收外资,以投资促进贸易和产业发展; 四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
(二)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出口: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尤其指出口加工制成品(OEM\ODM\OBM) 进口:资源、矿产品等生产原料,农产品,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
三、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1.进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列(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 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 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成为全球第一大出 口国第二大进口;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居于世界前列(201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 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 3.外汇储备为世界最多的国家(2010年2.49万亿USD) (二)世界外贸强国的基本特征 1.经济高度发达,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2.对外外贸对世界外贸影响力强 3.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4.有很强的国际经营能力
第二章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理论 第二节 现代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传统理论
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主要观点: 第一,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第二,分工的基础就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第三,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主要观点:“两利取其中,两害取其轻”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分工取决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的禀赋
单位:亿美元
15000
11547 14221
17606
10000
8512.1 6207.7 5097.7 4743.1
5000
2808.6 1154.4 381.4 696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2011春 陈红蕾教授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 1、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第二节 现代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于贸易利益
规模经济理论
克鲁格曼从规模经济效益视角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人力技能说 R&D学说 技术进步论和技术差距论 信息贸易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国内分工水平决定该国在国际法规中的地位与能力 国际分工的两重性:积极意义和不平等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中国与世界外贸强国的差距
1.货物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恶化 2.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落后 3.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
(四)实现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 4.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概况
春秋战国:丝绸之路;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市舶司”“市舶使”;宋朝、元、明时期;清朝--衰落
三、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点
1.手工业基础上; 3.垄断和集中的管理体制 2.朝贡贸易 4. 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的外贸(1840--1894) 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二)甲午战争后的外贸(1895--1910) 中日《马关条约》 (三)辛亥革命后的外贸(1911--1936) (四)抗日战争后的外贸(1937--1949)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丧失独立主权(口岸开放和控制权、租界中行政、司法权、关税自 主权、海关管理权)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畸形 (三)长期入超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资本主义列强国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对外贸易(1949— 1977年)
(一)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57 年)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三)“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7年)
国际价值理论
国别价值、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国际价值(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
社会再生产理论P40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
对外开放理论 P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战略 地位 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