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走出小城市发展陷阱的剖析与实践

江苏走出小城市发展陷阱的剖析与实践

1
江苏走出小城市发展陷阱的剖析与实践
“庸堕化”现象的持续蔓延和发酵,使得小城市进入“发展、
被虹吸、高成本再发展”的循环溢出型的“小城市发展陷阱”。

小城市不仅要招商引资,更应招才引教,培育小城市科教文
化资源,提升小城市人文氛围,促进科教资源向区域发展动能转
化。

小城市发展陷阱,主要指城区常住人口少于50万规模的城市
出现的人口流失、产业衰退、资源枯竭、就业艰难、生活方式庸
俗化、人口反向同化、创新人才缺失、缺乏文化活力、发展动力
欠缺等诸多城市问题。这些小城市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一种“庸堕
化”现象,即精神生活的庸俗化趋势和经济物质层面的差距扩大
化趋势。“庸堕化”现象的持续蔓延和发酵,使得小城市进入“发
展、被虹吸、高成本再发展”的循环溢出型的“小城市发展陷
阱”。

短期内,中央推动的房地产去库存战略,在小城市已经举步
维艰。因为大城市集聚效应和人们追涨心理,购房资金和人口持
续向一线、二线特大城市集聚,小城市持续被“虹吸”、被逃离、
甚至被抛弃。同时,小城市过去十多年所开展的城市化建设开发
与投入,地方债务已经累积超过警戒线,在去库存乏力、经济活
力不足的形势下,将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这种困难又将延缓或
2

阻滞小城市的发展动能,最终成为了互为因果的两难境地。长期
来看,小城市将因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陷阱”,终将难以形成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和区域,最终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过度深
陷于大城市化、特大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之中,从而又将加剧“大
城市病”问题。

从目前几个主要指标看,江苏省小城市发展和建设所面临的
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创新文化活力不足,创
业环境与氛围偏弱,经济发展特色不鲜明,受大都市“虹吸效应”
影响较大,苏中、苏北小城市人口外流严重,住房“去库存”压
力较大。

江苏省作为东部地区发达省份,更加需要注重健康城市化与
区域现代化发展机制,注重治理“小城市发展陷阱”问题。这既
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地区均衡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需要,也是为全国范围内应对与跳出“小城市发展陷阱”探
索可行路径,积累有效经验。

“招才引教”加大科教文化投入。小城市不仅要招商引资,
更应招才引教,培育小城市科教文化资源,提升小城市人文氛围,
促进科教资源向区域发展动能转化。推动省内大学在小城市整合
相关办学资源,建立分校区,设立产学研中心。通过激励手段,
给每个县或县级市配置大学分校或独立学院。加快出台政策,鼓
励国内外大学与县级小城市或小城镇合作,建立特色办学的机
3

构。比如昆山市建立昆山大学城吸引了昆山杜克大学等高教机
构、泰州学院在泰兴市设立了泰兴校区、江苏第二师范大学在溧
水区建立了溧水校区。

积极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具有推动经济、社会、
空间、文化、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升级的有效模式。加快在小
城市外围区域培育特色小镇,通过产业植入、资本融入、人才进
入、空间优化等方式,推动小城市培育新的产城增长极。建议省
委省政府在每个小城市培育一到两个特色小镇,适当降低投资标
准,以1平方公里核心区5-10亿元投资为标准,推动江苏小城
市的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在地型”创新创业资源。出台鼓励江苏省小城市
创新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从创业人才培训、政府官员创新训练、
众创空间规划与扶持、创业融资、创业辅导等创业生态链角度,
进行专项计划支持。在专项政策中,融入与合并当前的苏北扶贫
工作内容,把扶贫工作转移到小城市的“双创”战略规划体系,
以实现精准扶贫、培育城市发展的“造血干细胞”,实现可持续
发展。

提升小城市宜居宜业规划建设水平。更加重视宜居环境建
设,包括小城市规划、建设、特色、生态、就业、生活等规划设
计,实现高起点、高水平、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议按照中央
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江苏省小城市发展特点,制定出台
4

《江苏省小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设计指导意见》,规范江苏省小
城市发展建设,以提升产城一体、特色鲜明、文化彰显、生态宜
居等建设水平。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小城市统筹发展。按照“一村一品”、
“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等方式,加快推动江苏小城市
周边的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环境、产业、居住为
环节的生态、生产、生活转型。设立小城市与美丽乡村统筹发展
专项资金,通过奖励扶持计划,推动小城市及其周边美丽乡村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就近进城、小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
设计。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小城市人口集聚,从而提升小城市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推动小城市“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
市有效去库存,并逐渐把江苏小城市培育成为中等规模城市,实
现更高层次的城镇化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