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

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标红处的主要数字及内容均依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2.6.2 控制生态破坏、生态恢复和防治污染目标 ⑴.控制生态破坏目标 优化施工布置,控制施工占地,减少对工程地区现有土地的占压和破坏,加

强施工管理,优化施工工艺,减轻工程活动对当地动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护工程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 ⑵.生态恢复目标 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重视开挖边坡及渣场防护,通过维护弃渣边坡和种植草植被措施,使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80%以上。XXX水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见表9-3。 XXX水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一览表 表9-3

序号 防治指标 建设期 试运行期 1 扰动土地整治率(%) 90 2 水土流失治理度(%) 80 3 土壤流失控制比 ≥1 ≥1 4 拦渣率(%) 85 90 5 林草植被恢复率(%) 90 6 林草覆盖率(%) 15 ⑶.防治污染目标

①.防治水污染目标 要维持项目区河段水体Ⅳ类水域功能标准,污水排放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中的二级标准。 ②.防治大气污染目标 采用先进施工手段和一些可行的防扬尘措施(如施工道路洒水降尘等),使施工期扬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建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 ③.防治噪声污染目标 合理安排施工方式和施工运输时间,降施工区噪声控制在《建筑施工场界噪 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允许值以下。 ④.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目标 施工中开挖产生的弃渣应尽量做到回用,渣场要做好防洪河防流失处理。生活垃圾应及时集中收集、分选、清运,运至就近渣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工程运行中大坝拦挡的上游漂浮物,应及时打捞清理。 1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1.1.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施工期废污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大部分。生产废水主要为砂砾料的冲洗废水,大坝基础开挖时的基坑排水,混凝土拌合机的冲洗废水。生产废水进入河流后会增加水的浊度和碱度,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民工营地,但排放量较少。 (1)混凝土骨料加工系统废水 砂石料冲洗水:平均冲洗10.0m3砂石料产生废水1.20 m3,本工程需用砂石料63738m3,总产生冲洗废水76485.6m3。 混泥土养护碱性水:养护1.0m3混凝土产生碱性废水0.35kg,本工程总混凝土量为37038m3,总产生养护碱性废水12.96t。 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用水比较少,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ss),其浓度约为5000mg/L,此部分废水具有水量小、浓度高,间隙性集中排放的特点,其浓度远远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需采取简单沉淀处理后排放。 (2)基坑排水 基坑排水分为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两种。废水主要产生于基础开挖中的渗水和降水,基坑废水中悬浮物浓度约为2000mg/l,超过了二级排放标准,需简单沉降处理后排放。 (3)含油废水 工程施工期间汽车、机械等冲洗水含油,若直接排放,在水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油膜,对水体含氧和河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需设隔离油池进行分化处理后排放。 (4)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按高峰期人数180人、日用水量60L/d人、排放系数0.8计算,污水日排放量为8.6吨,需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用于绿化用水。

1.1.2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否需要爆破依工程而定) 工程施工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基础及料场的开挖、材料运输堆放、混凝土加工等施工产生的扬尘、地面爆破产生的粉尘及施工机械排放的CO、CO2、氦氧化物的尾气等。 粉尘主要来源于开挖、筛分、转运及拌合等施工过程中,属间歇性,暂时性的无组织非点源排放,由于施工期机械台班少而分散,对施工区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本工程爆破作业主要是施工临时工程基础岩石的开挖,开挖总方量为605m3,炸药用量0.15吨,爆破工程量不大。其它建筑物基础岩石开挖总方量虽然较大,为5.08万m3,但基础岩性均以泥岩为主,无须采取爆破措施。由于工程区距XXX村和红古村比较近,最近距离仅100m左右,爆破产生的粉尘及co、NOx、c2h2

等有害气体对周围村民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爆破污染物属于间歇性排放,而且周

围比较空广,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不大。 由于工程小施工机械用量不大,其尾气排放量有限,不足于显著影响当地大气环境质量。

1.1.3 对声环境的影响 工程区噪声来源主要有:爆破产生的噪声,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等。由于爆破工程比较少,爆破次数有限,对区域内声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对当地村民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期间,为减少噪声对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务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

1.1.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陆生生态的破坏主要源于施工占压、开挖、剥离和堆积活动以及施工道路的建设均会使原有的地貌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XXX水电站工程永久占地共计831.7亩,其中,空闲地115.4亩、水域707.1亩(其中原水域506亩)、果园地9.2亩。工程总临时占地99.15亩,其中占用空闲地70.55亩, 占用果园地28.60亩。 占地多为空闲地和水域,因此工程的剥离、扰动、施工及永久道路的进占不足于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采取措施后使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由于受施工人群活动影响,施工期间水、气、声环境的改变,地表扰动对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干扰。但项目区附近仅有兔、鼠类动物及麻雀等鸟类,没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且附近与施工期区域相似的生存环境易于寻找,受到惊扰的动物可在临近区域重新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工程施工对陆生动物群的组成及数量不会造成影响。

1.1.5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主要有:闸坝、厂房的基础开挖、右岸护堤的基础开挖、施工道路的修建、民工临时营地及生活区的建设、当地材料的开采及运输,弃渣等。在这些项目的活动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必将扰动地表,导致地表原状土壤结构和植被的破坏,使保土能力降低,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增加。

1.1.6 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产弃渣及生活垃圾。其中生产弃渣主要来自拦河闸坝、厂房及尾水渠、上游库区护堤等的基础开挖,总开挖量为11.26万m3,施工围堰、护堤及枢纽区墙后回填共利用10.85万m3,实际弃渣方量0.41万m3。弃渣沿右岸尾水渠边墙堆放成堤,并可用于右岸进入库区公路的加高等。 电站施工期平均每天上工人数115人,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0.50kg计算,则每天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为0.06t,工期按两年计算,总排放量为43.8t。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定期拉运至XXX垃圾场进行无公害卫生填埋处理,杜绝病菌滋生渠道,保护人群健康。

1.1.7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XXX水电站属Ⅳ等小㈠型工程,工程建设中所需物资和劳力和今后的运行管理将推动当地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渠道,工程施工中需技普工总劳力180376工日,可动用当地剩余劳动力,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施工人员消费需求的增加,将促进当地农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 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本地及外来施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高峰施工人员数高达180人,居住及卫生条件较差,再加劳动强度较大,人员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各种疾病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对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本身会产生不利影响。

1.1.8其他影响 项目建成后,由于河流水位的抬高,淹没XXX村抽水泵房一座。泵房位于引水渠组上游70m处,主要用于农灌及林灌,本阶段考虑在工程开工前对该泵房予以搬迁补偿。

1.2 运行期水环境影响预测 1.2.1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面面积加大,水深明显增加,库内水流流速明显减缓,由急流变成缓流。由于电站为河床式,按照自然流量发电因此坝后水流的时空分布不会改变。

1.2.2 对水质的影响 根据工程河段污染源现状调查,本工程河段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域标准。结合区域内没有污染性企业,近期也不会发展大规模的污染性企业,因此近期内污染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为防止蓄水对水库水质产生影响,在水库蓄水前,将对淹没区进行库底清理,因此不存在大量植物在库内腐烂而导致水质恶化的可能。水库运行初期,由于淹没土壤中含有的部分富营养物质及少量库内枯枝落叶等有机物会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1.2.3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XXX电站的水库为谷盆式水库,水库库容不大。湟水河民和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10.6Kg/m3,泥沙含量很大,根据水文分析成果,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悬移输沙量为1958万吨,推移质输送490万吨,年输沙总量2448万吨。工程虽有冲沙设施,但淤积年限很短。 库区两岸为湟水河Ⅰ、Ⅱ及阶地,除库右岸的前段和库左岸的后段自然地形较陡处,其余地段地形比较平缓。高陡的地段由于为白垩系的泥岩地层,在库水 的长期侵蚀下会产生少量的坍岸,但规模不大,形成坍岸的时间较长。对水库运行不会有大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库区附近的地下水位会有小幅抬升,但由于两岸沙砾石地层出露高程较高,毛细管上升作用不明显,因此浸没影响比较小。为了防止浸没的影响,拟在水库的后段的右岸,做混凝土防渗墙围护,防渗墙顶高于正常蓄水位,防渗墙底嵌入不透水的泥岩地层内,并且墙后设直径为0.40m的排水管排水,以防止库水对右岸局段农地的浸没影响。

1.2.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水库表面积46.25km2,由于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库区周围将形成湿度较高的中心,湿度随离库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据经验分析,一般年平均湿度增加2%,冬春增加幅较小,夏秋增加幅度较大。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温度会略有改变,年气温约增加0.15c,冬季气温略有增加,而夏季气温略有减少。气温和湿度的增加有利于库区周边喜温室植物的生长,但湿度、温度的轻微变化不会改变降水因子。 ⑵ 对生物的影响 工程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内,植被较发育,电站运行后,由于库水位低,对两岸农田和果园影响较小,对渗漏较大的库区右岸修建防护堤工程,也起到大大减少库区淹没及浸没范围,因此电站运行后对周围植被资源的影响较轻微。 ⑶ 对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该工程对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区、水库影响区。水库蓄水后,淹没区原有生态体系变为水域,对区内景观异质性无实质影响。 就整个平价区域而言,工程施工、水库淹没对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没有重大影响,在采取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生态保护措施后,生态影响可有效减少,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仍将保持现有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