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12资环(2)班
陈侣君
1244307203
摘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
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
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
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
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保护
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基础;发展好历史文化
名城哈尔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
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
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
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
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
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
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
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
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
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
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
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
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
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
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
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
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
近代城市的主体风格特征。
(二)日伪统治时期
1932年哈尔滨沦陷,此后日伪统治哈尔滨达14年之久,为了增加
容纳更多的日本移民,大部分郊区土地变为移民地。在建筑风格上大
多体现了日本的“帝国风格”,如国际饭店等。但这一时期有保留价
值的建筑并不多。
(三)解放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6年哈尔滨解放,经历了战后的调整期和“一五”时期的大发
展,城市建设围绕工业项目布局展开。由于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
切,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刻意模仿。宏伟高大、带有明显欧洲传统建
筑特征,但又具备现代建筑简练语言的折衷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许
多重要建筑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风格得
到了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一五”和“二五”时期哈尔滨的建设
基本保持和发展了原来的“欧陆风情”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
延续。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工作用地布局又比
较分散.所以城市格局受到较大影响。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结构并没
有跳出以往的框架。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部分功能跳出中心城区,但
城市中心区易深度开发、改造的力度并没有降低,中心区建设密度不
断加大,旧日塔尖林立的景观早已让位给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南岗
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但新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风格
和色彩,彼此间也缺乏协调和对话,传统的建筑和空间不断被拆除、
挤占,城市整体秩序遭到较大破坏,新区建设也没有形成明显的特点。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一)环状加放射的铁路网和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哈市因兴建中东铁路而建,一环加五条放射线状铁路格局是中东
铁路历史形成的格局。铁路将哈市划分为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区,铁
路因应地形、地势特征而筑,与城市街道、松花江水道和南岗高地形
成呼应之势。哈市城市道路骨架基本以方格网为主,在主要街道交叉
处形成多条路放射的环岛。道里、道外商业中心区的路网密度加大,
这种网格布局生长性好,为以后各时期路网布局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红军街、中山路和东、西大直街形成的历史十字轴红军街和
大直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街道,街道沿线曾经是中
东铁路办公和职工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两条街道宽阔舒展,两侧分布
着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两条大街的交汇点形成现在的红博广场。解
放后,大直街和红军街分别向西、向东延伸,两侧的建筑和绿化不断
丰富和发展,中山路沿线先后建设了工人文化宫、省政府大楼、省公
安厅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使中山路成为黑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西
大直街在解放后由于诸多高等学府的云集而成为一条文化大街,东大
直街的秋林商场为核心,建设了大量商场和高层金融、商务办公楼,
成为哈市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山路和大直街是展现哈尔滨各时期城
市建设的历史长廊。
(三)传统欧式建筑和历史街区
1898年哈尔滨开埠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哈
尔滨成为了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同时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
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
筑等许多类型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哈尔滨的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
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形成了穹顶林立的标志性景观,展示出
了塔尖林立的天际轮廊线。
(四)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哈尔滨的冬夏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夏季松花江畔绿树成荫,防
洪纪念塔巍然屹立.江畔餐厅,江上工人俱乐部等建筑小品充满了异
国情调。江北太阳岛上一座座度假村掩映在红花绿柳之中,从江南望
去一片郁郁葱葱,开阔自然。冬季的冰城近年时常出现自然美丽的雾
凇,自然气候与热情奔放的冰城人相得益彰,别有韵味。饮誉国内外
的冰雪文化使冬天的哈尔滨游人如织,增添了冬日里的暖意。__职工
花园住宅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哈尔滨历史的写照,使
哈尔滨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惟一的新艺术运动城市。
三、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是破坏哈尔滨名城特色的根源。近年来
旧城改造拆毁了大量传统建筑,只有中央大街、靖宇大街等少数影响
大、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以及部分独立的、质量较
好的历史性建筑得以幸免,其余大部分历史性街区并没有作为保护对
象进行整体保护和控制。与此同时,中心区内进行的高密度建设使得
传统中心区地带高楼林立,低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已不复存在,代之
以高层密集.传统建筑在夹缝中生存的景观形象闻。由于现代建筑新
功能的产生和新材料的运用,哈尔滨的新建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风格
特色,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缺乏对话,建筑色彩也缺乏协调,街道景观
与其他城市日益趋同。拯救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整体空
间布局的舒展和中心区功能的拉开。必须及时扭转旧城改造大拆大改
的思路,保障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生存的环境,进行历史街区整体
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
四、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一)旧城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旧城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与保
护历史文化特征的矛盾凸显;建设密度过大,人居环境受到影响。道
里、南岗中心区高层商住楼的开发建设密度仍在继续加大,对老区的
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日益减少。20世纪90年以
来,哈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相对于人口和建筑量的增长而言。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还未尽人
意、很多道路拓宽后街道绿化减少甚至取消。
(二)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旧城改造最重要的是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持适
当的开敞空间和绿化质量。旧城改造中最迫切的事情有两条:一是历
史街区的保护;二是控制适度的建设密度。为此,首先要慎重对待老
街坊的改造,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划定更多的历史保护地
区,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中心地区只要着重于改
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其次,对老城区内解放
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改造,增加绿化,配套公共设施;配合住
宅功能的改进和面积的扩大,改造建筑立面和屋顶形式,使这些结构
尚好的旧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的
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
心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叨.城市规划,2001,(10).
[2]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忉.新建筑,2002。(1).
[3]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5,(5)
[4]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5]王佐.哈尔滨的旧城改造与城市设计问题——兼论城市设计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
[J].新建筑,1997。(1).
[6]郭沁·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面对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