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歌剧的音乐色调研究
歌剧的"色调"[tinta]概念最早由19世纪意大利音乐学家阿布
拉莫·巴塞维与威尔第将其运用到歌剧批评领域,用以指代一部歌剧
作品最鲜明的音乐品格,这种音乐品格捕捉与反映了贯穿在该部歌剧
多个场景中的情景、气氛、性格与诗意风格。本论文选择了四部贯穿
普契尼创作早、中、晚期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曼侬·莱
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以及《图兰朵》,这四部作品都
具有突出的地方色彩与心理色调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普契尼在不同时
期色调意识的变化与手法的完善过程。"绪论"对色调概念进行了详细
的阐述,并对歌剧色调范畴的发展历史作基本的梳理与回顾,并通过
历史的回顾总结色调范畴的研究角度与方法。第一章对普契尼歌剧的
色调问题作基本介绍,并阐述其作曲技法的国际性与其色调营造手法
之间的关联。第二章是《曼侬·莱斯科》的色调问题,从该剧音乐的
18世纪复古特征以及灼热情感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该剧的色
调问题;第三章《波西米亚人》,心理色调方面着重分析普契尼面对一
部表现青年人日常生活的脚本,如何在音乐中体现出青春活力与普通
人爱情的感伤,地方色彩则聚焦第二幕,分析音乐如何表现现代巴黎
的繁华与喧嚣;第四章介绍了 19世纪末欧洲的日本风潮以及《蝴蝶
夫人》之前的日本歌剧,说明"真实主义美学"与该剧日本色调营造的
关系,并分析普契尼是如何在自己的音乐中营造日本色调的;第五章
关于《图兰朵》,在中国色调分析方面依旧聚焦在普契尼对中国旋律
的运用以及他的风格模仿曲,但也会说明普契尼到了晚期在技术上的
不拘一格与灵活自如,以及他是如何结合西方传统与现代技法、融合
东方音乐,创作出一部弥漫着东方色调的天鹅之歌的;结语一章是对
普契尼歌剧色调营造的总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