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期现代园艺
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林下经济在现代林
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
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下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
产的参与式林农复合经营方式,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
农民收入、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
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林下经济的概念
林下经济是以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为基础,在
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在林
冠下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
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
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发展林下经济还可以改善生
态涵养区(特别是山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林下经济的特点
1.2.1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复合型共
赢经济。传统的农林间作和农果间作是以农为主,而林下经济则
是以林为主,通过林下种植或养殖,能够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利
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形成多维立
体型的产业经济结构,将有限的林地资源“扩宽拉长”。
1.2.2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林业循环经济模式。林
下小气候能够增加空气湿度、防治病虫害发生,有利于林下
动植物生长。通过林下种养殖也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达
到以耕代抚的目的,促进林木生长、有研究表明,发展林下经
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出15% ̄20%。
1.2.3发展林下经济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农民
富裕和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下经济周期
短、见效快、效益高,可以起到近期得农(牧)、远期得林、协调
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将畜禽养殖业迁到林间,能够改善
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按照生产方式可划分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2种
类型,通过适当的林下种植和养殖种类的合理搭配,主要可以分
为林菌(菜)、林药、林粮、林茶、林草、牧林禽(畜)等经营模式。
2.1林菌(菜)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氧气充足、温差
小等特点,在郁闭的林下搭棚种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或者
种植鱼腥草、蕨菜等野菜,市场潜力巨大,收益高,是荫蔽林
地开展林下种植的首选模式。
2.2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白芍、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
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但收益显著。杨树林下种植白芍的林药
模式在广东省亳州市被广泛推广。
2.3林粮模式
在株行距较大、郁闭度小的林下,种植一定的粮食作物,
可以选择矮秆小麦等主粮作物,也可以选择黄豆、豌豆等杂
粮作物,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广阔还可养地培肥。
2.4林茶模式
在低山丘陵地区,不适宜间作粮食作物的地块,林下种
植茶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林下可以为茶树提供一定的遮
荫,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较为典型的有栗茶间作模式。
2.5林草牧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可以有选择性地种植优质牧草,
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一举多得。
2.6林禽(畜)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和杂草多的特点,放养鸡、鸭、羊等禽(畜),
禽(畜)类品质得到保证,粪便追肥又有利于树木生长。另外,利用
森林生态景观开发森林休闲旅游也可视为一种林下经济模式。
3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空间有限的局面下,利用闲置林
地发展林下多种经营,既可以统筹林地经营,开拓增收渠道,
又可以开辟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但是,由于我国对
林下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管理都不成熟,无
章可循,导致各地林下经济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可持续性
不强。为此,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政策扶持是先导
政府部门在倡导发展林下经济时,应注重调研,掌握本
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动向,了解林农意愿,制定
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大力宣传,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
3.2规范管理是前提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公司+基地+农
户”的参与式林业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
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完善产业链条,
着力打造品牌效应。
3.3技术支持是基础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引进新品种、
新技术、新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
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4效益评价方法解析
对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同搭配进行效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涛
(平远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站,广东梅州514600)
摘要
:
林下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
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该文概述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主要模式,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并对林下经
济的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林下经济;模式
23--
2013年第1期现代园艺
益评价,不能单纯看经济产出,要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以综
合效益的高低作为评价模式优劣的标准。层次分析法(AHP)
作为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被广泛运用于
各种风险分析与评价,林业上各种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也
多引用此法。层次分析法主要有以下步骤:
4.1建立层次模型
模型通常包括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备
选方案层(针对复杂问题)。对于林下经济综合效益的评价,目
标层即为建立最优质高效的林下经济模式。准则层分为生态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
4.2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各层次
的准则因素(指标层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因子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模式、不同地点、不同目标等具
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4.3确定权重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采用赋分评价的方法,分别算出准
则层各因子以及准则层下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再对各指标进
行层次总排序,求组合权重。层次总排序后要进行一致性检
验,以排除权重判断的随意性。
4.4原始值标准化
指标层各因子对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
同搭配形式均有一个原始值(指标值),采用公式:标准化值=
(指标值—最差值)/(最优值—最差值),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
处理。这样,各数值就可以在[0,1]水平上进行比较,直观地
反应在不同模式或不同搭配形式中产生的效益差异。
4.5基于权重和标准化值的效益分析
根据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值和标准化值,就能加权得出最终
的总体排序,即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同搭配形式
综合效益得分,得分最高的则为最优质高效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前
景广阔。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注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精
细化研究,又要加强林下经济与地域差异的研究,而在推广
应用中,更应结合当地实际,综合效益评价,选择最优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家学.林业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管理学家,2011(11)
2毕世明.北京市林下经济年收入10亿元[J].湖南科技2011(2)
3战臣祥,袁俊云,申鹏等.山东省临沂市林下经济现状与可持续生态发
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2)
4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23)
5刘玉雪,王章虎层次分析法(AHP)在风险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J].工
程与建设,2008(22)
(责任编辑王蔓)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