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
A 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
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
A 膜蛋白的多少 B 膜蛋白的种类 C 膜上的水通道
D脂质分子层 E糖类
3 与产生第二信使 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
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
4 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
5细胞膜内外保持 N/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X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f的通透性较大
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 D K +易化扩散的结果
E膜上Na+-K+泵的作用
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E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
A 载体蛋白 B 通道蛋白 C 泵蛋白 D 酶蛋白 E 受体蛋白
8 Ca2+>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E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 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方式是
A 原发性主动运输 B 继发性主动运输 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
D 受体介导式入胞 E 液相入胞
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
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
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
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
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
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运输
D 继发性主动运输 E Na+--Ca2+ 交换
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 E有饱和性
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脂类 C 蛋白质 D 胺类 E 核糖核酸
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 Ach 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
D M型Ach受体E G-蛋白偶联受体
17 终板膜上 Ach 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
A两个a亚单位上B两个3亚单位上 C 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3亚单位上
D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丫亚单位上 E 一个丫亚单位和一个 S亚单位上
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 7个跨膜a -螺旋的膜蛋白是 A G- 蛋白 B 腺苷酸环化酶 C 配体门控通道 D 酪氨酸激酶受体
E G- 蛋白偶联受体
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
A cAMP B IP3 C Ca2+ D Ach E DG
20 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
A Cl- 内流增加 B K+ 外流增加 C Na+ 内流减少
D Ca2+内流减少 E胞内CAMP减少
21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
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
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
A 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
A 激活蛋白激酶 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 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
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 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
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A K+ 和 Na+ B K+ 和 Cl- C Na+ 和 Cl- D Na+ 和 Ca2+ E K+ 和 Ca2+
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A等于K+的平衡电位 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
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 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27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 膜电位负值减小 B K+ 电导加大 C Na+ 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
28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29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 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1神经纤维电压门控 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
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
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
A神经和内分泌腺 B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
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D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
E 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
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
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收缩D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
34 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
A 刺激电极正极处 B 刺激电极负极处 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
D两处均不发生 E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
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 +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8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 OmV的部分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9 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40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41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42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 OmV水平时
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 仅出现内向电流 D 仅出现外向电流
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
43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 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基本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
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
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
A 离子电流 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C 离子电导 D 膜电位 E 动作电位
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
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 B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
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
47 正后电位是指
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
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
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
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0 神经 - 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1细胞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
A各自的平衡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
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E刺激的强度
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
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 K+外流B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
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 Na+外流和K+内流 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 Na+内流
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 动作电位幅度 B 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 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
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 Na+-K+泵活动时,将导致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