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明确旅游战略地位 加快旅游发展步伐
——关于毕节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对毕节试验区在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
毕节试验区是一张政治王牌。在新的历史时期,毕节试验区作为国家级的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策源地,是探索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也是体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优越性的示范区。新时代呼唤新毕节,毕节面临战略的选择。毕节试验区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于国家来说,毕节旅游是新时期中国毕节试验区的战略突破点;对于西部来说,毕节旅游是中国大乌蒙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对于贵州来说,毕节旅游是“多彩贵州”的集中展示区,是黔西旅游环线的重要构成;对于毕节来说,毕节旅游是新时期毕节区域发展的龙头产业。毕节地区已经把旅游作为一个关乎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将逐步树立旅游业的龙头地位,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的新内涵。
二、明确毕节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毕节市是毕节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毕节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体系中的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其基础设施相对齐备,社会发展基础相对完善。今后,随着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多项交通通道的开通,毕节市的中心区位优势将更明显体现出来。
我市有两大类开发价值大的旅游资源:一类是以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天河风景区、阳山公园、海子街镇热水田温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以大屯土司庄园、三官寨彝族文化,大南山、花厂苗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以工农红军革命历史、试验区建设成果为主的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开发为三大主导产品:一是以自然、文化、城市风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产品;二是以民俗、节庆、会议为主要内容的体验产品;三是以山水溶洞休闲、城市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休闲、乡村休闲、生活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度假产品。形成的多元化旅游支撑产品类型包括: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彝族文化游、苗族文化游、森林生态游、温泉度假游、科学考察旅游、博物馆旅游、婚庆与蜜月旅游等。特别是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政治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心区主要依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军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和陕西庙戏楼等;周边包括鸡鸣三省纪念碑、烈士陵园、夏曦烈士纪念碑等区域。
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机遇,按照地委、行署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毕节地区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准确定位、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四张牌,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开发,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开发合作,努力打造优势旅游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业。”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是要脚踏实地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努力拼搏,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
最近四年,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星级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门市部、挂牌管理的乡村旅游经营户持续增加,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连续四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特别是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2003年全市接待游客76.635万人次,旅游收入7447万元。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达132.4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9530.42万元。接待游客人次连续四年实现递增10%——29%;旅游收入连续四年实现递增20%——51%。
纵向看,我市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横向比,我们与云、贵、川三省旅游业搞得好的县、市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结合市情实际,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毕节城市旅游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目标:挖掘和开发毕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区位优势等旅游资源,建设“一河三园四点五乡十佳”城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黔西北旅游中心城市。
一河即“天河风景区”:“天河风景区”是涵盖自然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城郊复合型旅游区。天河公园、毕节市三板桥办事处灵峰村和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是其3个重要景区。
该旅游区资源富集,特色景点有:毕节古八景中的“响水轰雷”、“灵峰仙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毕节烈士陵园;天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倒天河水库;小河景区的“四山两洞”(四山,即宝象山、双人峰、平顶山、观音山,两洞,即燕子洞、黑穿洞);灵峰景区的明代古玉兰、古杉、灵峰古寺等。
民族风情浓郁也是其一大特色,灵峰村(苗族村寨)的苗族村民具有淳朴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特有的民族语言、服饰、风土人情等保留完好,移民新村住房已全部完工。小河村景区有彝族村寨,1994年,毕节市委、市政府将小河列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区。曾举办数万人参加的彝族火把节。
三园即“三个公园”:多功能、开放式的人民公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的阳山公园;国家二A级旅游景区泰丰园。
四点即“四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军司令部旧址、烈士陵园(含夏曦墓)。
毕节市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在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毕节,“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在毕节,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在毕节,贵州省地下党组织创办的的唯一一所抗大式学校在毕节。在《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中,以毕节市为中心的“黔西北红色旅游区”已列入全省6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五乡即“城乡接合部的五个乡村旅游接待点”:凯宏园、柳河园、梦溪湾、钓鱼台、龙泉山庄。
“十佳”即 “十佳餐饮名店”、“十佳特色餐饮店”和“十佳特色小吃店”。我们开展“十佳”创建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这些餐饮名牌店的形成,拉动餐饮行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在毕节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多层次的需求。城区现有的700多家餐饮单位中,已涌现出天工大酒店、泰丰园无公害特色蔬菜餐厅、王记湖南面等一批经营环境佳、餐厅陈设佳、卫橱设施佳、餐饮用具佳,管理水平佳、服务质量佳、诚信经营佳、文化内涵佳、风味特色佳和品牌效应佳的宾馆、饭店和小吃店。
2、加快建设海子街温水生态渔业养殖观光园
该项目位于毕节市区东北面海子街镇的鸭子塘出露热水田温泉,距市区18公里。鸭子塘四面环山,山上绿树成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林,山下水田相映,泉口出露在稻田中。水源丰富,水量充足,水质清新。儲热层含水性能强,水温28℃。开发后,预计井口水温50——60℃,日出水量600——900吨。热矿水中各类污染物指标均在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限量值以内,具有良好的地热开采价值,并可作为医疗热矿泉用水。PH值6.8——7.1,含氧量高,适合人畜引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业。项目建设内容为:温水养鱼项目(包括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鱼内食品加工三大类);种草养殖项目(包括养猪、养鸡、饲料加工等);综合开发项目(包括理疗保健服务中心、温水游泳池、钓鱼池等)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乡村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接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长效机制;将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探索出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我市应以城区6个办事处为“内环”,鸭池镇、梨树镇、朱昌镇、海子街镇、何官屯镇、长春堡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燕子口镇、林口镇、清水铺镇、放珠镇、大屯彝族乡等乡村旅游资源较丰富的镇、乡为“外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各具特色、各显魅力、交相辉映的“双环”新格局。城区6个办事处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的镇、乡,应根据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制定本辖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和优先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点)详规。优选投入少,回收率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乡村旅游产品作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坚持走旅游发展、农民致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通过发展求得和谐,利用和谐推动发展。使乡村旅游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实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原有的梨树镇上小河乡村旅游示范村,朱昌镇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观音桥办事处新农村建设与农家乐结合示范点,大屯彝族乡三官寨彝族风情旅游等项目,应不断巩固和提高。当前,应突出抓好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海子街镇邵官村、朱昌镇王家冲村、三板桥办事处灵峰村、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
4、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要制定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和年度促销计划,主打毕节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中心和试验区中心的政治王牌,充分展示“多彩贵州,神奇毕节”和“三省红都毕节市”的旅游形象;充分体现毕节试验区中心的示范效应;充分体现毕节市旅游产品的特点;充分体现毕节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市场接受度及排他性,形成层次分明,主次有序的空间旅游结构;全面营销毕节,为毕节旅游业发展争取更有利的政策支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们要积极参与构建、运作和宣传下列旅游线:
贵州西线旅游环线:贵阳—黄果树瀑布、龙宫—六盘水—草海景区—夜郎景区—毕节红色旅游中心区—百里杜鹃(奢香博物馆)—织金-黔西景区—贵阳;
贵—毕双向线路:贵阳—织金-黔西景区—水西湖景区—百里杜鹃(奢香博物馆)—毕节;
区内单向线路:毕节—大方—百里杜鹃(奢香博物馆)—织金-黔西景区—水西湖景区。
要选择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宣传在市内外有影响的、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多彩贵州”各项大赛、毕节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毕节试验区建设20周年成果、“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坡节”和“中国·毕节试验区橙子节”、“毕节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既要鼓动本地游客的参与,也要不断吸引从重庆、四川和云南方向进入的跨省域的游客,还要注重招徕从贵阳、六盘水和黄果树方向进入的各类游客。不断开拓周末旅游市场,黄金周市场,寒暑假大、中学生市场,商务、政务市场,自驾车市场等诸多旅游市场。
5、拓展旅游项目融资渠道,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