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列报道的价值呈现——以湖北日报《千湖新记》为例

系列报道的价值呈现——以湖北日报《千湖新记》为例

传播技巧 Communication 

系列报道的价值呈现 

——以湖北日报《千湖新记》为例 ◎张爱虎 

2014年12月,历时两年的大型系 列报道《千湖新记》圆满收官,共刊发 整版报道93个,获得广泛赞誉,为湖 北日报这张传统党报,在与新媒体的 火热竞争中.进一步赢得市场影响力, 保持了原有的强势。同时,这组系列报 道荣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集体)。《千 湖新记》的生动实践充分表明,市场需 要有深度、有价值、能解渴的好文章。 深度突破 《千湖新记》甫一亮相,就是图文 并茂的整版文章《我亲我怨我忧洪湖 水》。此后,几乎每周一个整版的节奏, 后期一周两版,全部为一湖一版,共刊 发93个整版。如此大胆地泼墨写意, 纵观国内传统纸媒,实属罕见。 这种大手笔.实际上是对湖北优 势资源再认识后的深度开发与挖掘。 湖北是闻名全国的千湖之省。此前,对 广大读者而言,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具体。经过多年 的开发建设.“千湖”究竟有多少个湖, 每个湖泊的状况如何,有什么样的文 化底蕴,它们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与痛 楚.有着怎样的前途与希冀……凡此 种种.无人可以细说。也正是如此巨大 的留白,给新闻人铺开了一张无比广 阔的白纸,可以作最新最美的文章。在 两年实践中.对种种读者关心的话题, 不回避,不掩饰,有深度,有理性,《千 湖新记》给予了较为满意的答复。 这种大手笔,实际上是纸媒的一 种自我突破。 众所周知,新媒体快。以手机为代 表的移动媒体.抢发信息的速度以秒 记.相对普通日报24小时的出版周期 而言.移动媒体是所见即所得,传统纸 媒的时效性劣势十分明显。 但从阅读习惯而言,不少受众仍 习惯纸质阅读。从文字长度上说,手机 

新闻前哨 报字数有限,约5000字左右,能承载 丰富的信息内容.但为开掘深度带来 限制:而做深度恰恰是纸媒的重要优 势之一。可以这样说,在与新媒体的竞 争中,《千湖新记》每版文字3000字左 右,配图5幅左右,以深度见长,靠深 度取胜,靠有份量的大块头取胜,靠有 内涵、耐咀嚼的厚重文章取胜。 其实,如此大手笔.决非一时心血 来潮,或迫于上级压力,完成指令性任 务。相反,这恰恰是湖北H报一直坚持 的优良传统,是湖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之一。众所周知,在《千湖新记》开栏之 前,湖北日报的品牌栏目之一《湖北作 家写作家》就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千湖 新记》开栏之后,又有《荆楚古村落》这 样的特色栏目陆续开栏.如同接力赛般 源源不断地为湖北日报添彩。 价值挖掘 媒体存在的价值,在于给受众提 供便宜、便捷、有效用的信息。这是媒 体存在的基础。价值挖掘与素材整合, 是媒体记者常用的两种手段。 个人以为,一名好记者.在于能运 用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作指导, 对掌握的信息进行价值挖掘.提供给 社会,用于指引,发挥参考作用。这一 过程,如同股民在股市选股一样。如能 遵行科学、系统的方法.可以挑选出具 有成长价值的股票。正如沃伦・巴菲特 挑选股票那样。 《千湖新记》大型系列报道之所以 能引起广泛关注.获得一致好评.最后省 委书记李鸿忠主动建议集纳成册,关键 在于报道直指人们内心的共同关注.也 就是说,拨动了读者内心那根弦。 大致看来,《千湖新记》呈现了如 下的价值追求: 对水生态、水环境的关注.期求找 回一个梦里水乡,圆一个能承载千湖 乡愁的中国梦。如:《梁子湖 盼你示 范美丽中国》、《我亲我怨我忧洪湖水》 等.将人们对水资源的关心与忧虑、爱 水护水的满腔热情与无私付出,淋漓 尽致地诉诸笔端,如诉如泣.拉近了省 级党报与生活在千湖之省的广大受众 的距离.表达了强大的庶黎之忧。 有歌颂,也有鞭挞。《 汊湖99 道汊》、《野潴湖 原野上的幽兰》是对 生我养我的湖水的一种深情吟咏。《大 冶湖病重》、《人与水的命运警示—— 行走于高关水库的思索》,直面问题, 敢于揭露,痛陈时弊,直抒胸臆,毫不 留情,酣畅淋漓。 有渔歌渔趣。也有内涵丰富的水 文化。如《鱼丸香溢汤逊湖》、《朱婆湖 律动赶鱼声》、《天堂湖 渔歌一声 白鹤两行》、《大鳃鱼撼动蜜泉湖》,不 仅展现了独特的千湖渔歌.渔产业活 色生香的一面.也呈现了荆楚人民的 绿色追求。 又如《武山湖悟禅》、《大九湖从 迷雾中走来》、《金桂湖 山里闲听桂子 落》等,记者借山水的宁静秀美,以细腻 的笔触,为生活在拥挤喧嚣城市里的芸 芸众生,描绘了一份清静心灵的净土。 这不正是广大读者所期待的吗? 《人湖变奏曲——向阳湖今昔》展 现了老一辈文化人风采与追求.呈现 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斧头湖 廊桥古渡飞流》,挖掘出斧头湖是一座 桥梁的博物馆,言前人所未言…… 当然,言不尽意。《千湖新记》展现 的价值追求,远非这么多。但可以肯定 的是,其所展现的价值追求,正是湖北 日报这张传统党报长期以来的价值追 求。可以说,一篇篇煞费心机的报道, 不断拓展了报道面,丰富了报道内容. 

2015年第3期47 

l 传播技巧 {:()¨I1llLinication 

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 

——以湖北日报“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为例 ◎别 呜 费 力 

2014年lO月15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 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 吟、无魂的躯壳 ” 文艺是风,观风知世。作为省级党 报,湖北日报深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_丁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中.创 新策划组合、整合报道资源.令高雅艺 术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一、策划为先 歌剧在当下虽然属于高雅殿堂艺 术,但它仍有过去民族歌剧家喻户晓 的记忆。在文娱生活选择越来越纷繁 复杂、进而让人浮躁难安的现在,让歌 剧艺术再接地气。必须首先从唤醒群 众心底过去的记忆开始。 总有一些声音,能够穿越时空。 “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嘛是 家乡……”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 回 家”,洪湖近万观众全程跟唱。“红岩 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大型 歌剧《江姐》在驻汉部队慰问巡演等。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湖北日报》有 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大篇幅、连续 性报道 其中,长篇通讯《洪湖岸边,是呀 嘛是家乡》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掌握了 大量第一手资料,以“鄂豫皖边区的乡 土歌剧”、“‘洪湖水’一唱红遍全国”、 “四代‘韩英’传承红色经典”、“还想 再立一座大别山”等四小节内容.在新 闻媒体上对湖北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 历史方位,首次进行了系统梳理。现 场特写《三代“韩英”唱响洪湖水》生动 记录了《洪湖赤卫队》三代女主演与观 众的舞台情谊。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新创作的歌 剧剧目让读者不感到陌生、不产生抵 触?湖北日报采取了对新歌剧剧目的 创作全过程进行关注式报道的方式, 让其成为读者眼前一个长期的新闻 热点,过目不忘.形成观赏新歌剧的兴 趣点。 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重点参演 剧目.湖北省精心打造了((/kfl桂花遍 地开》、《高山流水》、《茶花女》等3台 新创新排歌剧。早在这3部歌剧初创 阶段开始,湖北13报进行安排跑线文 化记者进行了全程式系统报道。 例如2014年8月8日推出小通 讯《八月桂花。且唱且芬芳》,对《八月 

展示了大报风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受众成为忠实的读者。 素材整合 套用网络时代大数据理论的一句 话,素材经过重新组合,能产生新的知 识。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神奇之处。 这个新理论,对传统纸媒有效吗? 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在《千湖新记》 之类的大型报道上,效果立竿见影。 受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海量式 的信息流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客观 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纸媒在应对新 媒体的竞争中,一度退缩,主动将篇幅 消减,信息总体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虽然有消息+链接,消息+解读等报道 方式的创新,但在潮汐式、海量式的信 息流中,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记的报 道并不多见 而此次《千湖新记》大型系列报道 

i 48新闻前哨 的实践,湖北日报及其采编人员坚定 地每周推出一个整版.有足够的篇幅 供记者泼墨 从报道内容可以看出,记者对素 材的采集、编排,花了大量的心血。出 发前,做过详细的案头工作,发掘互联 网上的资料.借助已有资料进行研判。 深入实地,走访地方老专家、老学者、 老农(渔)民 其实,素材整合并非什么新理论。 古人谈作文之法有云:“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 端”。这就是指要充分利用已经占有的 材料。实际上,细看《千湖新记》,报道 小组的成员们,或荡开笔墨,气势恢 宏,或工笔细画,纤毫毕现;或行云流 水,美不胜收;或构思巧妙,义昧隽永; 简而言之,做到了素材的充分整合利 用,可谓吃干榨尽,且色香味俱全。《千 湖新记》以一以贯之的文风,为干湖立 传.为后世存照.为荆楚大型湖泊写下 新的篇章 或有人以此非议《千湖新记》不像 新闻,像文学作品。笔者在此不敢苟同。 笔者坚持认为.这是湖北日报新闻业务 的一大创举.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巧妙 结合!在这里,新闻变得更有温情,更绵 软柔和,回味悠长,更具吸引力。 除了每篇25o0字到300o字的主 稿外,每版还有相关的诗歌、典故、趣 闻等链接、小贴士,丰富、美化着版面, 吸引着眼球,激发着阅读兴趣。版面精 美、内容扎实,《千湖新记》顽强地守住 了阵地,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 《千湖新记》推出不久,产生良好 的社会效应。应多方读者要求,湖北日 报先后推出《档案解密》、《湿地,我们 的美好家园》、《荆楚占村落》等大型系 列报道专栏,媒体影响力日盛。 (湖北日报) 

2015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