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次党代会回顾

历次党代会回顾

1 历次党代会回顾 教学目的: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旨在让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形成连贯性,从而能更好的领会即将召开的十八大的相关精神。 教学内容:党代会概述,历次党代会召开的背景,历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 教学重点:历次党代会召开的背景与主要精神 教学难点:历次党代会召开的背景与主要精神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党代会概述 (一)党代会概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最高领导权力机关,每5年举行一次,由每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负责召集。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机构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关。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职权是: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修改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简称“中共中央”、“党中央”,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全党工作。 2

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政治局,由中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称中央政治局委员,或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4、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三)党代会的专用名词 1、“第几大” 即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即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几大几次会议” 第几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第几次全国代表会议。 1)“大”:即共产党召开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三大”、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五大”。 2)“次”:是指每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召开全体会议的次数。如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这里的“八大二次会议”是指参加八大的代表再次聚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因为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八大也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到了1992年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又明确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则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3、“几届几中全会” 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闭会期间,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工作,每届任期5年,每 3

届中央委员在五年的任期内至少召开两次期中全体会议。这样,常把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中央委员会称为一届。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全体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第七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十七届四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中共自1921年成立以来,至今经过了十七届中央委员会。自1990年以后,中央全会召开机制日趋固定。每届中委一般举行七次全会,每次全会的任务各有侧重。“一中全会”选举新一届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二中全会”为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高检察院与最高法院的换届做组织准备。每届中委最后一次全会“七中全会”为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预热。 在上述头尾三次会议以外,其余四次全会则各有不同主题,如研究经济、三农、党建、行政体制改革等。 四中全会正好处于每届中委届中,因此党建与思想方面的相关内容往往是全会的主题。 (四)党代会与人代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党代会是我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这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大政方针要在党代会上先通过。 人代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2、常设性机构不同 党代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处理党的重要事务。人代会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为其常设性机构在其闭会期间处理全国的重要事务。 3、时间不同 4

党代会每五年召开一次。而人代会每年召开一次。 二、历次党代会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组成全国统一性组织的条件已经具备,成为统一的政党不仅必要而且时机成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5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 6

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会议有上海的代表李汉俊、李达;北京的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代表陈公博;留日学生代表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各界57名党员。加上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参加会议的人员共15人。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上海)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上海)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上海) ——争夺民主革命领导权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