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 —以扎兰屯市总体规划为例 黄 蕾
【摘要】绿道网络,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激发开放空间游憩潜力,形成城市
整体生态网络。而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规划,尚未协同绿道网络规划的生态理念。本文力求探索以生态效应为前题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空间规划,从“路网”着手,而从具备生态功能的“绿道网络“布局研究入手,提出具有多层次绿道网络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并在绿道网络构建后,考虑城市空间整体空间组织。结合扎兰屯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实践,提出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绿道网络;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引言 随着城市时代到来,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拥堵日益严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匮乏。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地区面临的难题。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规划师应重视城市活力、舒适性、宜居性,及居民幸福感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应在发展中保护,又在保护中发展。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要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城市的生命力应从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以公共绿色空间改善为动力,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greenways)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greenways movement)。2009年以来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开展大规模建设实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 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历史古迹及与人口密集地区之间进行连接的绿色纽带。 绿道以网络化为基本特点,融环保、生态、运动、休闲和娱乐为一体,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很好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与自然分离问题,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休闲场所和机会。绿道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这张绿色之网在城市中无所不在,散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无形中提升整个城市的宜居性与竞争力。
1.绿道对于城市空间的多种功能 1.1建立高效生态网络格局,提高生物多样性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绿道”属于“廊道”的范畴,是生态景观系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性的景观单元。既能对斑块分裂、阻隔,造成景观的异质性;又能把斑块连通,减少景观破碎化。 城市中的自然栖息地,被持续增加的土地占用和道路网建设分离, 变成“栖息孤岛”,且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以致某些物种灭绝。绿道是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整体保护网络。形成联系城镇绿地与区域绿地之间、城镇与乡村各自然栖息地之间的生态网络格局,有效约束城市空间的无序增长、优化城乡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 绿道作为更宏观一级的绿地系统互联性的必要前提,可有效缓解城市网络闭合而导致的生物连续性降低,加快城市生态植被群落系统的恢复,为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繁衍空间与迁徙廊道,使其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从而实现人与野生动植物的和平共处,构筑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2构建低碳慢行交通网络,创造宜人生态空间 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需要抑制机动车交通的通行量,实现城市道路系统从以机动车为中心到以绿色交通为中心的转变。 城市绿道网络串联城市内部各个开放空间,将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有效连接起来,并通过设置必要的环线及与公共机动交通的便捷换乘。绿道内支持步行或非机动交通出行,构建考虑人间尺度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交通环境。人们能够充分地利用绿道网络,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的居民提供了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 1.3打造文化休闲走廊,展现城市特色文脉 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景观资源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游憩休闲和旅游资源整合串联,形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网络。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感受城市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等,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重视与保护,彰显城市特色文化魅力。同时,绿道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的空间场所,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提升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1.4小结 综上,绿道网络兼具生态保育、游憩健身、科研教育、发展休闲经济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多种功能。随着绿道功能的综合化,绿道系统规划也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变。 绿道的生态效应对城市空间意义重大,同时承载着诸多其他功能。绿道网络布局应作为城市空间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一部分,并对城乡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2.绿道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协同其他规划的意义 目前我国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题或专项规划,侧重于总体布局和结构引导。而“城市绿道网规划”,尚未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也未明确提出。这样,绿道网络在后期规划与建设中可能会出现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不符的情况,或者由于上位规划没有考虑到绿道网布局,难以保证实施的准确和有效性的情况。而缺乏绿道网络的总体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也较难体现城市生态网络布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指导城市投资和开发决策的基础文件。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规划是城市空间开发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城市绿道网络布局应作为其基础准备工作之一,也就是说,将绿道理念与思路,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城市总体的规划控制和保护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使后期绿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实施更具法规和操作性。 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对于绿道布局应与城市其他用地统筹考虑,在功能上相互融合、在人的活动和使用中紧密联系。在其基本生态价值得到保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环境营造、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3.绿道理念下的扎兰屯市城市总体规划 3.1城市概况 扎兰屯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的大兴安岭东麓,有“塞外苏杭”之称。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32万左右。扎兰屯市成为呼伦贝尔市副中心城市、岭东地区中心城市,以绿色产业为主导、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为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 3.2中心城区空间格局现状与问题 扎兰屯市具有优秀的自然生态本底,中心城周边是浅山丘陵地貌,雅鲁河穿城而过,形成“蓝带绿屏”的自然山水格局。水渠河岔众多,水质清澈。东西两侧山体生态良好,小城位于其间,景观条件极佳。目前,城市亲水性较差,良好的滨水景观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尚未形成通往山体与水系的通道。公园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各绿地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城市休闲空间串联度低。 3.3绿道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思路 绿道不仅可以成为规划行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工具,而且能够积极促进城市环境和风景质量的提升;既能够满足公众健康、福利和资源保护的需求,还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型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绿道网络的建立,来组织城市空间。成为扎兰屯市实现山水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最佳路径,也是适应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佳模式。 下文中的绿道网络,是指在扎兰屯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中心城区空间规划中,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的布置。暂不涉及连接城市之间的区域绿道。 绿道网络选线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的规划方法,尊重山水自然基底、城市生态格局和城乡空间结构,发掘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 首先,顺应城市自然山水肌理,充分尊重现状的水网、山川、农田等自然肌理,顺应自然走向,通山达水,形成连通雅鲁河与城市周边浅山、农田的绿道。 其次,多级绿道应串联成网,并保证线路连通,充分发挥绿道网络的生态效用。城市绿道沿河道旁、山体间设置,以生活性主干道及次干道、支路为主。远离国道、省道及县道等交通性道路。同时,绿道网络应与区域性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站点保持便捷联系,并通过完善绿道换乘系统,保障绿道的可达性。 第三,中心城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并有效发挥绿道在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及游览联系作用,全面优化提升人居环境。 最后,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城市中心及重要开放空间的组织串联作用,以秀水风景名胜区、山体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节点以及历史遗迹、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文节点,塑造城市休闲展示空间。 3.4绿道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3.4.1现状生态绿道,顺应城市山水肌理 尊重城市自然肌理,沿中心城区外围的山体绿道环(连接郊野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内部主要河流雅鲁河、及风景林带,设置顺应现状的生态绿道。并同时注意,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自然科考以及野外徒步旅行,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300 米。 3.4.2郊野型城市绿道,融合城市功能组团 郊野型城市绿道,主要依托中心城区内部河道、森林等自然条件好的开敞绿地,自然隔离城市内各功能组团,同时也起到自然山水与城市组团间的连接作用。 通过河西三座山体郊野公园形成跨越雅鲁河东西通山达水的城市绿道。有机契合城市空间,发挥绿道在城市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游览联系和生态隔离作用。通过滨河步道、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100 米。 3.4.3都市型社区绿道,活化城市开放空间 都市型社区绿道,位于城市组团内部,以绿色步行系统规划为基础,总体布局遵循整体性、可达性、多样性的规划原则,要求社区绿道接入城市绿道,形成沿城市内部水系的滨水绿道。并通过连接城市中心、各级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历史景点和慢行路系统两侧的绿地而建立。依托城市支流水系、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社区公园等建立,为人们各种休闲活动提供场所。与都市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控制宽度一般不少于20米。 3.4.4绿道网络形成城市生态骨架 三种类型,两种级别的城市绿道网络的确定,确立了城市空间的生态骨架。各个城市组团,围绕公园绿地的公共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布置,最终完成绿道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