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2期(总第288期)张永鹏,苟靠敏,王波(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摘要:文章模拟了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从而得出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且利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了技术进步对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对建筑业和电力燃料等产业影响较大,对制造业影响不大。关键词:生产函数;技术进步率;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9)12-0072-02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

一个地区形成的产业结构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人口条件,市场条件,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等等。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量化地研究了重庆市技术进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1模型及各生产函数本文根据实际模拟情况,从四种常用的生产函数中选取超对数生产函数,对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进行了模拟,采用OLS回归得出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生产函数,进而计算得到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了不淡化本文的研究重点,而且能达到研究的目的,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近似地代替技术进步率,从而得到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经过对历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而获得。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由Christensen、Jorgenson和Lau于1973年提出。函数形式为:lnY=α0+αklnk+αLlnL+12βkkln2K+βKLKlnL+12βLLln2L该生产函数的特点是其易估计性和包容性,它可以被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当βKK=βLL=βKL=0时,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就简化为C-D生产函数。该函数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αKt=lnYtlnKt=αK+βKKlnKt+αKLlnLtαLt=lnYtlnLt=αL+βLLlnLt+βKLlnKt令第t期的TFP的增长率为,则其计算式为:gt=△YtYt-αKt△KtKt-αLt△LtLt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要求两个附加条件:αK+αL=1,βKK=βLL=βKL。含时间参数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lnY=α0+αtt+αKlnK+αLlnL+12βKKln2K+βKLlnKlnL+12βLLln2Lαt便可被看作是TFP的平均增长率。笔者用EVIEWS5.0对重庆1985~2007年的三次产业和1997~2007年的第二产业内部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分别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下:一二三产业生产函数依次为:lnY=-166.0940+29.24lnK+19.59887lnL+1/2(-0.8907)ln2K+-2.908lnKlnLlnY=9.6636+1/2(-0.5276)ln2K+1.6166lnKlnL+1/2(-4.4517)ln2LlnY=3.3482+0.5659lnK+0.6021lnL二产业内部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料等产业、建筑业生产函数依次为:lnY=142.8877-9.2716lnK-53.4188lnL+1/2*0.7941ln2K+1/2*18.6674ln2LlnY=16.0281+0.7302lnK-1.9614lnLlnY=-266.6753+39.5122lnK+1/2*7.9693ln2K-79.3962lnKlnL+1/2*586.4624ln2LlnY=-2322.664+0.0753lnK+970.0037lnL+1/2(-201.3327)ln2L各模型通过序列相关检验,或者进行了序列相关的修正处理;各模型也都通过了异方差、单位根的检验。需要指出说明的是,电力燃气及其他产业的D-W值为1.444017,但是通过Breush-GodfreyLM检验和Ljung-BoxQ统计量检验,都不存在序列相关,故认为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2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样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可促进技术的进步,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笔者用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来代表产业结构,根据产值比重变化率,便可得到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用Ei来表示,则Ei=产值比重变化率/技术进步率。根据回归的生产函数,便可

得到各产业技术进步率,进而得出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见表1,表2。其中gt表示技术进步率,E表示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1)技术进步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率几乎都呈现负值且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即第一产业同样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带来的产出是下降的,第一产业处于规模不效应的状态。根据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说明第一产业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转出。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特别是1997年直辖以

72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2期(总第288期)

来。第一产业的在总产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即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一产业的结构呈现优化趋势。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率存在正负摆动。重庆市第二产业总产值一直呈现上升状态,但同时应注意到,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着更大的增加比例,因此呈现产业技术进步率的正负摆动,即第二产业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存在波动。这也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资本的投入量,而要素的投入存在一定的积累期,1997年以来的固定资本产出弹性一直呈现下降的状态,劳动的产出弹性表现出稳步上升的状态,因而总的技术进步率除1999年和2001年外直到2005年才出现正的效应,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发挥其作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在1995年之前比较稳定;1995年之后,随着紧接着重庆的直辖,重庆的三次产业结构在逐渐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值变化也较大,表现为正负变化和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占比从1985年的42%降到1991年的38.3%,随后升至1994年的41.8%,再降到1999年的38.5%,之后逐渐上升,达到2006年的43%,2007年变化幅度较大,达到45.9%。第二产业占比升降波动

的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率在1997年之前变化比较频繁,1997年之后表现较为稳定,基本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技术

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在1997年之前除了1991年和1992年变化较大以外,其余各年都较为稳定,基本都在0.4左右;

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随着技术进步率提高,产业结构发生

较大的变化。此期间,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值变化较大。可以看到2005年、2006年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都为正值,第三产业同样要素投入下产出增加,而且结构进一步优化。但2007年技术进步率为负值,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为2.4;2007年,重庆市对产业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第二产业占比由2006年的43.5%上升到2007年的45.9%,而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由45.3%下降到42.4%。

(2)技术进步对工业内部各产业及建筑业的影响采掘业属于传统工业,资本的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的产出弹性逐渐减小;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表3可看到,采掘业的技术进步率除了2006年外都是负值,即采掘业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是减少的。采掘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值在2003年之前还有正负波动,之后均为负值,但是处于增加趋势。则说明,随着技术进步,采掘业占工业总比在增加,增加的比例有所放缓。制造业从1997年至2007年的11年间,资本平均产出弹性为0.73,劳动的平均产出弹性为-1.96,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制造业中资本代替劳动是一种必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从1998年至2003年存在明显正负波动,2004年至2007年,技术进步率逐步上升。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过程。而且从2000年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都为正值,且变化幅度不大,表现了重庆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电力及其他产业虽然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小,但总体处于增加趋势。根据表3中电力及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1997~2007年间,前阶段为负值,后阶段为正值;即前阶段随着技术进步电力及其他产业占比增加,后阶段产业占比减少。建筑业的技术进步率gt值2004年之前表现为一正两负的交替出现,2005~2007年有明显的上升;近年来,建筑业的投入产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建筑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弹性值除了2000年外全为负值,2005年和2006年变化最为突出。建筑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减少,2005年2006年减少的幅度较大。

3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前面分析和笔者对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做了平方加总的运算,可以得出,重庆市技术进步引起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第三产业较大,第二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和电力燃气等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其次是采掘业,制造业基本没发生太大变化。根据钱纳里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重庆市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分析结果也符合重庆市目前实际所处的阶段。第一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必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流动合法的政策下,根据市场规律,必然存在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直接给第二、三产业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业尚无失业的概念,也不存在农业失业人数的统计。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应兼顾第三产业的发展。短期内,第二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吸纳劳动

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gt第一产业0.781193-0.25838-0.001320.1114950.1344080.286071-0.008390.1192250.117975-0.08384-0.068680.004359-0.03088-0.06471-0.04708-0.143750.022061-0.147420.251993-0.06655-0.20255-0.14005E第一产业-0.003590.25518738.84576-0.516851.021824-0.1492715.41851-0.672480.091929-0.020280.997135-15.45262.4348631.2630961.561920.41791-1.977140.4481190.260160.7600070.9475960.289247gt第二产业0.120581-0.089140.0150030.356418-0.35436-0.063690.0470560.0581650.041567-0.00530.097541-0.02114-0.095780.144745-0.019340.069645-0.0156-0.0038-0.019860.0989660.040091-0.07432E第二产业-0.132220.0646341.567064-0.02310.2153710.1113620.4711161.0243090.2114165.847087-0.158160.2820240.239142-0.04586-0.502690.027781-0.42221-8.60428-0.99158-0.077691.205129-0.91034gt第三产业0.0829210.1291950.1712170.148022-0.06620.011003-0.01363-0.03304-0.04720.1040990.0635610.0668-0.09056-0.04867-0.00739-0.030770.0098050.010720.0071830.0450720.036017-0.02244E第三产业0.4113010.850030.162980.5447960.4488455.545585-8.161730.0880850.4151560.3744591.132260.780789-0.76348-1.00133-3.31283-0.744521.085885-0.47277-5.549540.5817550.5789442.4006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