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 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者的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的标准是�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
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 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 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 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 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 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 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5
探究与研究� inquiry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
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 动。”
------- 《牛津英语词典》
探究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辞海》
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辞海》
inquiry 的中文翻译�“探问”、“质 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与 “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 “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
4、维果斯基�前苏联�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是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认为�潜在教水现育平有对水平儿童的发展能起到
目标水平
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 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 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 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 务”。
关于学习支架
1、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 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 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2、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 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 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 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3、支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穿越 “最近发展区”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 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 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 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 掌握程序与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点拔、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 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索研究的 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 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 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 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
------
中国学者-----学习支架是“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 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 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 的能力水准。”
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 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 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探究与研究
就程度而言�“研”比“探”更深�
就范围和灵活性而言�“探”比“研” 更广更活�“研”多是对已知问题的研讨和 深入发现�“探”多是对未知领域问题的尝 试与开发。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1、成果驱动 2、情感驱动 3、生活驱动 4、本能驱动
1、成果驱动 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
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作品能引起学生的共 鸣�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例如�讲解Word中的自选图形时�老师展示 了一组用自选图形绘制的作品�结果一下子产生了 “轰动效应”�学生们踊跃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真好看�”、“这是自选图形里的吗�”、“怎 么做�” 。
支架 学习支架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学习
原为建筑隐喻
伍德�Wood, 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 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 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 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
3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要素。 “问题”来源�一是学生发现的�二是 教师设定的。 “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 要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与否�而不在于它 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 。 探究式学习特别关注对证据收集、解 释形成和求证的处理方式上。
相关链接
4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为了适 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 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研究意识、问题意 识�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பைடு நூலகம்。
2、要适时提供学习支架时。早了�没有给学生提供 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晚了� 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所以�在提供学习支架时� 时间上必须恰到好处�遵循适时性原则。
3、要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风 格存在差异�教师应针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 架�如学习日志�博客�、评价量规、作品范例、问题、 建议、表格等等。
4、要及时撤出学习支架。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后� 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任其放开手脚、搏击长空。
� 教学策略实施的管理-------适量、适时 � 教学次序的管理-------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 教学环境的管理-------技术手段、展示、操作 � 教学评价的管理-------积极、激励
实际发展水平
最近 发展区
潜在发展水平
学生发展
学习支架
� 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 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 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按维果斯基 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 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 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 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
2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
1、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
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 小结�请同学们回答�你们都是在什么对象�文字、 图形、图像�中建立了超级链接 �
� --------探究任务二� � 情景问题� � 我想在同一张幻灯片中插入几张小图片�点
击小图片后�弹出大图片�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思考�并制作出符合这个要求的作品。
� -------学生探究中 � --------师生欣赏学生作品 � ---------发现问题并师生讨论� � 大家发现没有�有些作品�不点小图也会依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 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探究研性究学性习学习
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 网络自主探究型学习
------------
如何探究�
1、概念 2、特征 3、要素 4、意义 5、区别�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1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 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 问题的学习方式。
� 4、本能驱动 此类驱动形势最为基础�它是以学生的本能为
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
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
入手的驱使手段。比如�在教学生文字输入时� 有一款帮助熟悉键盘的软件--金山打字通�运用一 些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练习输入技能。 还有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可以让学生更 好地使用鼠标。这种驱动适合一些枯燥的技能训 练。
----
吉安三中 刘小强
----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关于探究式学习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请看案例�超级链接教学案例实录�
老师给出超级链接的例子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探究怎样进行超级链 接�然后学生讨论、操作�十分钟后�学 生汇报探究结果�举手的多�发言积极� 学生口才好�正确率100%�列举出了几种 不同的超级链接�。
期望值
支架的 搭建是 逐步的 分次的
支架的支持 学生的实际水平
时间
建筑工人在搭设脚手架时�事先必须考 虑的是建筑物下一阶段预计完成的高度�若 一次搭建的脚手架太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 会妨碍施工。而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先了 解学生在不久的未来可能发展出什么能力� 然后再提供适当的支持或引导�即支架�来 推动学生此种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中的 “支架”必须考虑到�支架如何搭建才是适 当的�还需要考虑如何确定“期待孩子发展 出的能力”�才能跨越其“实际发展水平”� 逼近其“可能发展水平”。
次出现大图�而老师的作品就不一样�点那张出 现那张�原因���
老师将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分解�其实全是基 本图形�学生一下子觉得不神秘了�而且表示� “我也可以画得出来”。
2、情感驱动 此类任务驱动的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
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 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 表达心理及思想。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就某种社 会现象如�做文明小学生、欢乐校园、我为申奥 添光彩等内容为题开展小报、电脑绘画展示等活 动。这些都是从学生的情感�年龄特点�兴趣等 角度出发�来驱使其自主探索、学习、创作。
��从表现形式分类
� 范例 � 问题 �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