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之成因及处置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浅析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之成因及处置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浅析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之成因及处置对策 当前,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 一方面导致学校无法良好 地消化如此庞大的生源, 应运而生的大班教学和“放牛吃草”的 教学模式让许多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造成 内心的焦虑与恐慌; 而另一方面, 历年扩招导致劳动就业市场供 需严重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惨痛的现实,这给许多人, 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加上受大学生活节奏加快, 学习压力加大, 人际关系复杂化,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普遍流行等因素影响, 更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 式和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挑战,极少数大学生甚至选择走向极端。 一、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社会现状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区别于新陈代谢自然过程导致的生命殒 灭,是指除老死和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包括自杀、他杀、 意外事故等等,其中自杀所占比例最高。以往,在中国保监会主 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 全国每年约有 1.6 万名中小学生和 3000 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而近期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 突发性、 脆弱性和报复性是大学 生非正常死亡的突出特点;心理素质差、社会压力大、某些媒体 的不良宣传误导和教育的缺失是引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 原因。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自杀已 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类型的第一位。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 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 生活秩序, 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 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成因分析 ( 1)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压力。同学之间关系不够和谐, 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因无倾诉 对象, 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 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 流的对象,这些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久而久之,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导致任性、自私、性格孤僻, 不善交际,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问题发生;或产生交际恐惧症、 自闭症等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很容 易酿成过激行为或产生轻身念头。 (2)沉迷网络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有些大学生沉湎于网 络虚拟世界, 将网络社会视为“精神家园”, 成为其逃遁现实社 会的所在,并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 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造成性格的变态和人生观的丢失, 这也是 诱发自伤、自残等行为甚至自杀轻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过度沉 湎于网络将造成大学生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 (3)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 与适应的过程, 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 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导 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 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 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 另外, 新生作为大学校园普通的一员, 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 感觉大不一样。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 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也是导致非正 常死亡的诱因之一。 (4)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所学专业非所爱,课程负担 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生 活贫困等因素,使得少数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极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迫、 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或精神疾 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疏导, 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以怪异或 非法的行为加以宣泄,或者以自杀的方式逃避人生。 (5)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 正确认识与处理, 已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男女大 学生正值爱意萌发期, 对异性都有着强烈的兴趣, 渴望把友谊提 升到爱情。由于对男女感情缺乏了解(有的往往是一相情愿,有 的是在感情破裂后不能接受现实),加之不能正确的处理,从而 由爱生恨使自己走向极端,要么自杀,要么报复杀人。由于情感 问题导致的自杀、他杀,已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很大比例。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 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 比如不当的家庭教育 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攀比、对 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成绩不理想等等因素,很容 易使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 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 久 而久之会觉得生活无聊、 空虚, 在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 击下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7)自我安全意识淡漠。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 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人 就会选择结伴外出游玩, 使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 但游玩时有的 同学往往会忽视安全问题, 做出一些对自身安全不利的事情, 使 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从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某高校学生 张某觉得长时间学习生活很辛苦, 想放松一下, 就不假外出和中 学同学到郊外游玩, 并在自己不识水性的情况下下河嬉戏, 结果 不幸溺水身亡,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8)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刚开始接触社会,有些在校大学 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常常会为一些所谓的 “哥们义气”参与到社会或同学间的矛盾纠纷之中。 事实上他们 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友谊, 认为在一起吃喝玩乐、 相互帮忙助威 助阵、讲“哥们义气”就是友谊, 而这种所谓的“友谊”很可能 已经埋下了自身或他人人身伤害的隐患。 加上当前大学生中独生 子女多,他们长期受家庭宠爱, 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有的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 冲动时不考虑后果, 从 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 9)精神或生理疾病。有的大学生 在入学之前精神或生理上已存在疾病, 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发现或 发现后不重视,此类学生在入学后往往会因为受到环境、学习、 生活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有时甚至 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某高校学生李某患有精神疾病, 在入学时没有被发现, 其后也一直表现正常。 而面临毕业时由于 压力增大, 导致其精神病发作, 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和伤害他人倾 向,造成了学生中的恐慌。 幸好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把他送到医院 治疗,才没有造成意外和伤害。 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对策探讨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 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 研究,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努力防止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发 生已成为各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各高 校发生的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预 防和控制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 于人的整个一生, 蔓延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命教育必须是由学 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 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的本体价 值,引导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 命的归依; 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 也就是生命意识教育 的生活化。第二,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历程教育是教育人以什么 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历程中的挫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挫 折和磨难, 当面对挫折和磨难时, 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生命。通过生命历程教育可以使人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 发现学 习和生活的情趣, 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 命运,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辉煌和挫折失意。第三,生命 价值升华教育。 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 是生命 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 现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 与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 身的价值,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有着直接关系。 (2)建立健全信息监控网络和预防工作运作机制。充分利 用学校内的校园网络, 广泛开设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 对有心 理或精神障碍且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灵呵护; 对在 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帮辅, 并根据不同 的人或事制订相应的帮助措施; 要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 有 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例如大学新生的自杀比例近年偏高, 就 要考虑是否与其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对学校生活不适应、 经济压 力过大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要在摸清这类学生群体真实情况的前 提下做好针对性的帮辅工作。 (3)加强对防范工作相关人员队伍的培养。一是加强对高 校辅导员的培养。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也是学 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通过加强辅导员的生命意识教育培训, 使 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 关怀学生。 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 的培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 养,使教师能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 理健康状况。 三是加强对教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 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来进行, 它融合了多种的情感因素, 教师 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使教学活 动不仅体现科学的光芒, 更体现人格的魅力。 四是着手建立专业 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专门从事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研究, 并通过 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 对学生出现 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 教会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不是 主动放弃生命。 (4)系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我们提倡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尊重人的意愿和情感。 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应该 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 一个学生如果从小没 有接受过安全教育, 没有被一些典型案例所触动, 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