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金融心理学》(拉斯-特维德)2010-7-29,2011-10-28(本文作者为Laserth)2010年7月29日开始,我就打算写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但是写不下去,看起来当是还是知识储备不够。
于是转而去阅读其他书籍,包括《非理性繁荣》、《股市趋势的技术分析》等。
在持续两个月的时间写完《非理性繁荣》的读书笔记后,感觉可以写《金融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了。
这一稿是在去年未完成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是什么。
《金融心理学》的副标题,中文是“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但是英文是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ural Dynamics of Markets,就是“掌握市场行为动力学”。
我觉得英文副标题更为准确,中文副标题有点哗众取宠。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是一个尝试,即试图用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和结论来解释证券市场的某些重要现象,亦即描述和说明“市场行为的动力学”——产生价格波动的部分行为机理是理性和明智的,另一些则非理性和荒谬的。
作者试图在将金融市场理解为一个“混沌系统”,但是在论证证券市场是一个“混沌系统”的方面,作者几乎没有费什么笔墨。
也许作者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还没有从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心理和行为现象中提炼出来任何可信的前提和公理。
一切目前还都是一个有模糊方向的思路。
一、金融市场及其四项基本特征作者的立场是古典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假设不实用,金融市场定价千奇百怪极不理性,很多时候所谓价格波动会影响到所谓真实价值。
经济预测有点像撞大运,很少有准确的时候。
在本书中关于市场的描述,作者将其总结为“时间和无知之神秘力量”,并列出了四项基本特征,我确实不知道他通过什么方式归纳并论证这四项基本特征(或者基本原理)是成立的,总之,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了这四项基本原理,即1)市场走在前面;2)市场是非理性的;3)混沌支配;4)技术图形自我实现(并自我毁灭)。
而且,我也不知道(至少作者没有明确说)这四项基本原理与心理学有什么干系。
也许在作者的眼里,这似乎都是在为“混沌系统”假说提供证据。
作者没有解释他为什么将这四项基本原理首先提出来说明,也许他认为这是理解后面的心理学解释的前提。
关于市场走在前面这一市场特征(或者市场提前反映经济),其中货币市场利率(债券收益率)也许是最灵敏的预测市场指标。
据作者认为有很多例证,如巴布森1910年《积累财富用经济晴雨表》以及汉米尔顿1922年《证券市场晴雨表》,“整体证券市场是独一无二的晴雨表”。
按照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中的解释,这是因为产业界对经济生活动的“摩擦”更为敏感。
“整体上证券市场确实比科学家发现的任何单个指标都要准确”这个特征看起来是支持“有效市场理论”的。
关于市场是非理性的,作者显然没有严谨的证明。
这一点可以参考《非理性繁荣》的证明。
作者说心理学可以部分解释人们为什么存在非理性的行为,但是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人们同时行动这个问题,这一点希勒《非理性繁荣》也作出了解释,作者则将其解释转向了“混沌理论”,市场存在“正反馈”。
作者没有很费笔墨在“混沌系统假说”上,但是在前言中,作者明确地说,金融市场随机漫步的假说是错误的,理解流动性金融市场动力学的最佳整体性框架模型是确定性混沌,而不是随机漫步。
作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经济系统存在混沌现象,经济和金融均衡系统服从蝴蝶效应和分叉规律,服从混沌规律。
系统不仅受到外部随机的无规律的扰动影响,而且不可预测性可能就是宏观经济系统自身固有的内在本质(所谓分叉现象可以很好解释这个结论)。
金融市场实际上是由强烈的高阶混沌所主宰,这些高阶混沌在数学上很难求解。
我感觉作者并没有把事情说得很清楚,似乎需要了解一下物理学上的“混沌理论”。
倘若从混沌系统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不可能长期预测的。
这一点与大众的常识似乎相反,表面上也与巴菲特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冲突。
当然,这或许也是巴菲特关于安全边际或者护城河理论等观点的支持,亦即因为不可预测,所以要提高风险系数。
另外一种可能的意思是,根据现有数据和假设,不可能精确预测一个月甚至半年以后的股价(巴菲特对于股价的作用与一般股市炒家是完全不同的)。
或者说,你可以预测单个单位的某些行为,但是你预测不了金融系统整体的结果。
因此,作者引用凯恩斯的观点,说明要在证券市场赚钱就要领先一步、战胜群众。
针对三个基本问题,即市场变化是有规律吗?理论上能够战胜市场吗?人们能够总是战胜市场吗?作者对比了一般股民的典型观点、随机漫步理论的观点以及混沌理论的典型观点。
一般人认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战胜市场,只有顶尖高手可以;而随机漫步理论则认为,战胜市场要依靠运气和统计规律,总有一下家伙运气比一般人好。
按照作者表述的混论理论的观点,1)金融市场遵守混沌规律。
经验规律可能适用,但是其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因为市场存在许多固有的正反馈效应;2)混沌系统不容易预测,但并非本质上不可预测。
3)也许是技术也许是运气,总有些家伙比一般人聪明。
很多在股市征战多年的人都说,炒股要顺势而为。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其实是不完整的。
伯纳德巴鲁克就说“永远不要随波逐流”,也有很多人说要逆向思维。
所以很多股市的谚语在流传的时候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前提,很容易误导。
这个方面的技术性说法,就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自我毁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价格变化自身促使人们买进或者卖出,形成了一些常见模式;甚至在技术分析出现之前,人们就有意识地在寻找市场的所谓规律和技巧,技术分析(图形分析)就是这种寻找的结果。
技术分析出现后,它反过来又对群众心理产生了作用(如“正反馈”)。
成千上万的市场参与者在相同的技术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在个人电脑上装入几乎相同的程序,因此图形首先会自我实现,但是技术分析的逻辑所隐含的前提就是凯恩斯所说要在证券市场赚钱就要领先一步、战胜群众,因此你必须率先脱离大众。
正是这种思维逻辑导致图形技术毁灭。
如凯恩斯的“选美比赛”,“每个人都不选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或者推测一般人真认为最美者,或者“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所认为的最美者”。
这么看起来,拟在猜测别人,别人也在猜测你,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局中,你逃不掉。
正反馈环中,每一个人都猜测别人将采取什么行动,目的是自己采取相应的行动,或者跟随或者率先出逃。
二、群体性行为和经济心理学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或许因为是教材,他不得不介绍很多基本知识。
对心理学学生,需要介绍金融市场的特点,对经济学学生,需要介绍心理学概要。
(一) 心理学源流作者说,心理学主要有七个流派。
1、构造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基础由威廉冯特奠定,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后来被称为构造主义流派之父。
心理学的构造主义流派由其学生铁钦纳系统建立。
构造主义将问题分解到最小单元,刨根问底,逐个研究;其试验方法主要是“反省法”。
但部分构造主义学者认为反省法不是处处适用。
2、机能主义由威廉詹姆斯创立,他的《心理学原理》着重强调1)人类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2)情绪是如何影响信念的;3)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是如何影响动机和思想形成的;4)身体是如何影响智力的。
威廉詹姆斯认为,反省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原因是人们的发部分行为是无意识的。
对于机能主义流派来说,原则上任何研究方法都值得考虑。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是理解情绪或思想自身,而是理解思想的机能,掌握精神河流是如何指引我们实现理想、适应周围环境的。
威廉詹姆斯将生命堪称习惯的集合体,而习惯是由神经系统演化过来的。
在1907年《实用主义》中,威廉詹姆斯描述了人们是如何习惯于新观点和观念的。
3、行为主义其源头为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创始人为约翰沃克。
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的相反方向。
其基本假设是绝大多数人类行为都是后天学到的,人是社会机器,学习以最佳方式应付外界刺激。
行为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重大打击,新的试验表明迷宫里的老鼠确实能够建立迷宫的精神地图,而且他们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感情进化。
斯金纳降低了行为主义的激进性,他的研究结论是,学习原则上是不断接受刺激和奖励,或称为“强化”的过程。
实验结果让他否定了沃森和巴甫洛夫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条件反射理论。
4、心理分析由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创立,他认为我们的意识就像冰山,我们只是对其中看得见的一小部分有明确的了解,大部分意识都藏在下面,或者称为无意识(一般精神过程不能唤醒它)。
这种记忆遗忘的过程常常要为某种目的服务,但同时也是导致很多精神疾病的关键原因。
通过催眠术的“自由联想”疗法,将隐藏的部分暴露出来,让人了解,从而处理它有可能带来的麻烦。
心理分析学说主要围绕以下问题:1)无意识的作用;2)如何治疗精神疾病;3)动机的作用;4)早期发展对于成年后心里的影响。
佛洛依德将人格分为三类:自我、本我和超我。
佛洛依德过分夸大了性的作用。
如果超我的需求战胜了“本我”,我们将承受“道德焦虑”。
本我是如何保护这些可能的焦虑呢?经佛洛依德总结,有七种方法:1)压抑,强迫忘记不高兴的记忆、知觉或思想,把他们变成无意识;2)回归,回到早期生活;3)投射,把个人的错误和缺点归咎于外界因素;4)反向作用,朝相反的方向改变我们的情绪;5)升华,做一些社会接受的事情,从而缓和我们想做其他事情的真实愿望;6)合理化,我们可能犯错误,但是经常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来掩饰我们的弱点;7)认同,我们可以放弃自己的部分个性,努力模仿那些我们所认为的成功人士。
卡尔荣格是佛洛依德最有名的弟子,他认为理想追究对于人的精神发展,可以起着与孩童时的经验同样或者更大的作用。
相对而言,性在心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要小得多。
人格分类从卡尔荣格开始。
5、格式塔流派格式塔流派的基础归功于三位德国科学家,魏特迈、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学派首先研究知觉,我们如何根据接受的输入信息以创建更完全的精神图画,证明人们的知觉与现实存在差距。
他们认为意识很重要,重点关注记忆和问题解决过程。
他们认为大脑同时地、自发地、不可避免地组织我们所感觉到得一切。
我们通过精神活动完成上述任务,为了得到清晰的图画,常常将主观想象和客观观察结合在一起。
而且在这个组织整理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常常犯错误。
这种动态组织过程,能够减少压力,并且通过将情况转换为最简单、最有规律的排列来减少压力,使精神能量水平最小。
6、人本主义有马斯洛创立。
人本主义研究人们如何实现精神需求、达到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认为,社会的以及无意识的确定性力量严重影响精神;人们通过自由意愿具有战胜副作用的潜能,因此可以发展个人竞争和自尊;通过学会对自己负责可以战胜挑战;社会和机构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有组织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容易满足情感需要、达到自我实现。
7、认知心理学由奈瑟尔创立。